你知道,自信會決定一個人的職場成就嗎?在職場,你敢於自信地展現自我?面對毫無經驗的任務,你是否樂意跨出舒適圈?你的信心,會決定你的影響力。就連領導力的培養,都是從信心起步。
《幕後故事》的10月主題鎖定「贏在氣場」,封面人物是施耐德副總裁張開鵬的專訪,談及自信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職場成就 。
但回到現實,究竟如何培養自信心,增強我們的信心學分呢?如果自信會決定成就,又該怎麼解決自己的不自信?本文提出 4 種 “扼殺你發揮影響力”的殺手。你可以看看以下四種類型,有沒有哪一類是你的困擾?
自信心的煉成,包括內在與外部的approach。今天這篇文章先從內在開始探索——聊聊強化自信心,你該有的四種思考方式。
#貼心提醒:本帖不適用自我感覺過度良好者。
一、自我批評症患者
許多人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,不只用他者角度檢查自己的表現,不斷批評自己。這種無意識的習慣,會讓你對自己生氣、沮喪,甚至不喜歡自己。
過度對自己的檢查與批評,會使你你不敢大膽行動,無法自在地表現自己。如果你希望在職場擁有卓越的表現,你必須學習自在做自己,當你自在的時候,你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。
想改變這樣的壞習慣,你必須先發現並相信:其實你有能力改變自己,並下定決心用積極的眼光看見自己的潛力。與自己和好吧!
培訓無數知名企業CEO的領導力專家John Maxwell,曾經向身邊的成功人士做過一個研究,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:那些非常有成就的人經常思考自己做得好的事情;而且,思考這些所花的時間,遠遠超過他們對檢討自己的時間。

如果你是自我批評症患者,不妨開始書寫自己的 「成功日記」。每天結束前,回顧今日做得好的那些事,在你手機或習慣的筆記本裡,簡單地把它們列下來,給自己大大的肯定。不要小看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習慣,如果高成就者都花這麼多時間思考自己做的好的事,你也應該試試看。它會讓你對自己完全地改觀!
我鼓勵你,要學習與自己和好,用鼓勵的眼光,常常看見自己的優點。你值得成為自己的啦啦隊。
藥方:停止批評自己的習慣,與自己和好吧。
二、害怕犯錯&猶豫不決症候群
追求卓越是件好事,也是你出眾的關鍵。但是當你身為管理職,過度苛求完美,恐怕會變成你的瓶頸。
如果你比現在大膽十倍,你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?
若你完全無法接受瑕疵,你就害怕冒險,裹足不前的你,可能錯過大好時機。當你想要控制每個細節,你發現自己很難帶出一個生氣蓬勃的團隊;你的緊繃情緒,很可能讓與你相處的人充滿壓力。
追求卓越但放下完美主義,對追求突破的你,可能是一項不容易的修煉,但卻是成就一位有影響力的領袖,值得追求的特質。
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Koehn多年針對商業領袖進行研究,她曾一針見血地提醒哈佛大學的學生們,忘記那個理想中的完美自我。她指出,不能坦然面對自己和別人一切優、缺點的領導人,不可能做出適當的決策。因此,Koehn鼓勵哈佛這些未來的商業領袖,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練習評量自己的長處與短處,承認自己的錯誤;不要因為羞恥心作祟而覺得自己無能 (了解更多:哈佛商院的最後一堂課:記得你是誰)。而這種對人、對自己的坦然,會讓你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。健康的心態,則讓你去到更遠、更有影響力的地方。畢竟人生是場耐力馬拉松,重點不在於你是否取得短期成就,而是你是否能跑得長遠。
在我過往採訪的跨國經理人中,數字王國CEO謝安是很好的例子,他25歲在香港投資銀行晉升總經理,27歲接下數字王國CEO,領導千人規模的跨國團隊。有趣的是,謝安將自己傳奇的職涯經歷歸功於 “認識自己的極限”。他的意思是:接受自己不擅長的事情,策略性地專注在自己的優勢,不與人硬拼,反而讓他善於與各種比自己厲害的人team work——這就是領導力。
當你無需完美,你就擁有彈性;當你擁有彈性,你就找到不同的可能性。
認清現實:你不可能完美,但你也絕對擁有屬於自己的強項。不卑不亢的健康心態,能讓你在職場自在地發揮所長。
藥方:認清現實——你不用完美。
三、非黑即白的固執思考者
有些人的世界,對事情只存在兩種解讀,不是成功,就是失敗。這樣的世界觀,會讓你無法喘息,甚至錯過真正有價值的事情。其實我們要避開的是對事情「單一片段的解讀」。有時候,成功是需要時間的。有時候,短暫的不順利,卻迎來下一個機遇。你能否接受人生各種不如預期?

有時候我們害怕失敗,是因為無法接受失敗的自己。但在上一點我們說過,認清現實:沒有完美的你,也沒有永不失敗的完人。改變你的定義,讓短暫的失意帶你去到下一個地方。
我認識一個年薪千萬的高階主管,為人一向正直的他,在海外工作時,卻遭遇已離職下屬的瀆職,使公司虧損上億。這筆帳最後當然算在他頭上,而身旁猛狼們不只趁此機會搞掉他,還想把他關到牢裡。當然,由於他一向守法,整個搜索過程完全查不出任何不法資料。但想當然爾的是,工作丟了。這對一個認真有能力的工作者而言,肯定是人生最慘澹的經歷了。我記得他當初的一句話:「人生沒走到最後,都是無法定論(成敗)的。」於是他從頭開始,一家一家公司面試,重新尋覓。
在高位叱吒風雲久了,回台灣,對他來說是一個很難的選項。我想,最難的,應該是薪資吧。這也是為何多年以來想要回家的他,始終在外打拼。但是結局卻出人意表:最後他回到台灣工作,薪資不減,一路高升。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。
這看似振奮的美好結局,背後有非常多他苦到說不出話的過程。在他還沒等到海闊天晴時,他要被歸類於失敗嗎?什麼是失敗呢?
你對失敗的解讀,你對失意的解讀,會決定你能否正面積極地迎戰。或許可以換一個字彙理解失敗:瑕疵、試錯、短暫的不如預期、邁向成功的過程…..,這樣是否讓你好受一些?有時候,你可能只是卡關在自己想像的定義裡。
當今業界暢行的精實創業,講求以最小單位快速試錯。這揭示了一個真理,經歷錯誤與修正的過程,是成功的最佳途徑。
你要相信,你不會因為失去某份工作人生就毀了。就好像,你以為沒有那個人,你的人生就不會幸福;然而,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份工作或者一個人,有資格決定你的人生,擊潰你的信心,你的幸福決定在自己的手中。你要知道,只要不放棄,你絕對可以做得到!
藥方:改變單一解讀,調整失敗的定義。
四、認同上癮 ——「討好人」症候群
我很喜歡張懸、魏如萱……她們獨特風格的歌,也喜歡聽她們講些有意思的話。以前會驚嘆她們怎麼可以這麼有特色。直到有一天,聽張懸說話時,我終於發現了原因:她的特色來自真實做自己。
後來,我把這個觀察進一步斟酌思考——張懸高中輟學,倘若發生在其他家庭,可能會是一場家庭決裂的風暴。張懸的父母儘管擔憂,卻在拉扯中,讓她承擔自己的選擇。這對事業有成的父母分外不容易;也意味著,張懸從年輕時就學習自我探索,做決定,承擔,解決問題;儘管父母有很多擔憂,但她仍被允許 「做自己」。
當一個人越做自己,越能把自己舒服自在地呈現出來,也越能把自己的特色活出來。其實每個人都是相當特別的,但卻不是每一個人都擅長做自己,展現自己的true color。在亞洲的教育體系裡,我們習慣在考試與升學制度下follow同一種標準。出社會後,亦被某一種成功版型鞭促著,渴望成為「更好的自己」。
英文有一個說法很有趣,「be the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」——成為自己最好的版本。意味,你不用成為別人,你要成為自己,然後做自己的「最佳版本」。
身為一位表演者,需要把自己的內在才華與生命體悟化為創作,詮釋出來,在今天競爭激烈的演藝圈,展現獨特性,是表演者能觸動人心、被記得的關鍵。而這樣的精神,也可以運用在你的職場中——你是一個什麼風格的工作者,你的工作理念是什麼,你是一位什麼樣的領導者,你的管理理念是什麼?遇到壓力與衝突,你如何解決?與你共事的人,對自己是什麼感受?在哪些領域上,你展現出才華與能力?享受做自己,你也可以展現出獨特的優勢與強項。
最後順帶一提,做自己,也要懂得做人:為人設想,成熟地應對進退;兩者兼具,將讓你無往不利。
藥方:認清——你越做自己,越能展現吸引力。
希望你可以不斷練習以上四種思考方式,持續28天,鍛鍊信心的肌肉,讓自信變成你的好習慣。當然,人生挑戰無數,我們都需要不斷複習。信心是一輩子的功課!
鍛鍊思考方式之餘,來看看你可以實際操作的五個步驟:如果你再大膽10倍,人生會是什麼樣子?(下)
2 留言
感觉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我的多年顽疾啦,就是很难克服哦orz……
對的喔~~改變思考方式真的很費力,也非常需要下定決心,畢竟舊的思考習慣已經練習幾十年了,需要長期抗戰……。有些人比較擅長用一些外在的方式,由外而內影響內在哈,可以參考下集https://be-a-dreamer.com/confidence01/。特別推薦最後的影片還有那本書給你,真的很激勵喔~~我覺得你會喜歡!而且作者文筆非常好~~~如果看不到跟我說,我再轉給你~~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