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Podcast 從未出國讀書,30歲晉升跨國總經理——許詮的「國際職涯攻略」

從未出國讀書,30歲晉升跨國總經理——許詮的「國際職涯攻略」

作者 Sharon
0 評論

台灣長大、從未海外留學的許詮,何以30歲勝任跨國總經理——全英文帶領印尼、新加坡、印度、泰國、中國大陸…跨文化團隊,一同攻克新市場?

許詮說,勝任跨國高管,最重要的是「先結婚再說」?!

當許詮28歲年薪700萬的故事震撼全場,多少人有同樣「把婚結了」、「說走就走」的執行力,打包行李,勇闖陌生印尼?

當許詮開誠布公自己的職涯策略,揭露「東南亞機遇」,多少人踏上未知的征途?

沒機會出國讀書的人,該如何透過工作,打開國際視野?


一邊閱讀文章,一邊收聽Podcast >> Apple Podcast:https://apple.co/37OwV3Z ,Google Podcast:https://bit.ly/3yU35qG ,Spotify:https://spoti.fi/3maH1V1

點擊圖片以收聽節目


說走就走,勇闖印尼長駐——許詮挑戰一般人感到陌生的國度;突圍多數人不甚熟知的市場。但對他來說,對東南亞乃至全球市場的理解,早在他職涯早期逐步醞釀。


跨國視野的養成


許詮第一份工作,是三星的東南亞儲備幹部,一入職即飛往新加坡受訓。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全球各地的團隊:「突然之間,我的視野打開了。原來這麼多國家,市場都比台灣大,很有趣。」

Line是許詮第二份工作,除了飛日本總部,也造訪中國大陸市場。第三份工作在雪豹科技時,許詮又飛歐美、東南亞。

國際商務旅行,開啟了許詮的全球視角。當獵頭引薦印尼外派機會給許詮,一般人還懷著對陌生地域的猶疑,他卻二話不說地答應。

抗懼來自未知,對許詮來說,東南亞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。

儘管比一般人多一些熟悉,挑戰沒有比較小。剛到印尼,「隔壁幾條街區,出現炸彈客恐怖攻擊,當時心裡也會覺得怕。」但這裡的穆斯林,又是許詮見過最友善真誠的族群,他們喜歡唱歌,很能喝酒,和新聞報導不一樣。

跨國工作教給許詮一件事:不再因種族國界而心懷成見,撕掉負面標籤帶來的對立,看似小小一步,卻助力許詮在跨國開拓市場上,不斷帶出好成績。


管理跨國團隊,最重要的還不是英文,而是融入當地文化的能力。
許詮

「因為我是BD出生,這能幫助我在商務上、人際關係中,找到共通點。當我對人沒有成見,我不會區分你們、我們,應該是說——大家都是『我們』,總該有很多sweet spots——對你好、也對我好的地方,就能成事情。」

許詮的團隊,經常容納三四個種族。首要之務,是讓大家站在同一陣線,不因文化分歧而嫌隙:「我自己首先不能站隊,或認為誰一定是對的,有時候要承受各方情緒壓力。」



印尼市中心


舉例來說,華人速度快,中國大陸老闆的管理方式較權威——「我要你跟著我的節奏」。而東南亞步調悠閒緩慢,生性樂天,強勢作風只會導致反效果。

作為管理者的許詮,要讓兩邊都往中間靠一點。他的方法是:對下,透過明確SOP,加速生產效率;按結果論責,有成果就有獎勵,沒達標就懲罰,透過制度提高效能。向上管理時,許詮思考如何讓老闆放心:把不同團隊進展做一個比較,一方面證實印尼文化、節奏有所不同,而自己的速度又再快一些,老闆就會更安心。

相較印尼人從不吹牛,老實報告「我只完成一件事」的純樸;印度員工更為積極,表現慾強,有點類似大陸市場——若不極力爭取「被看見」,恐怕埋沒於廣大人群裡。也因此,善於表現是印度優勢,簡報各方面表現出色,是主管可以善加利用的優點。另一方面,有些印度人較有小聰明,沒人注意時可能趁機偷懶、編造一些結果,管理的時候,查驗流程很重要。

儘管英文流利,許詮認為,帶領團隊,最重要的還不是英文,而是融入當地文化:「回教徒固定時間要祈禱,你不能安排會議;印尼人不習慣嚴厲的華人文化——無法被逼、被罵,需要鼓勵,一步步告訴他們如何做,他們會很樂意執行任務。」


我知道我要什麼


大家都想要升職,但有沒有這麼想要?很冷靜地分析,當作考試、打遊戲那樣,真正思考——我到底該怎麼升職?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嘴上說:我錢不夠,想要更好的頭銜。但有沒有這麼認真?
許詮

「我剛出社會發現,台灣經理層大多30幾歲。這代表22歲畢業的我,得努力8~10年,才能升經理。但經理做的事,和我沒有差太多,決策權不大,我覺得太恐怖了。」

大學畢業沒多久,許詮已經看清一件事:爬到總監級別,才有決策權—— 而這是他想做的事。

「我曾帶領團隊朝著目標向前奔,自認這是對大家最好的方式,但團隊沒跟上,我自己做得很辛苦,事半功倍,最後被大家敵對,生氣地批評我自以為是…」

比起身旁人,許詮似乎更加目標明確、方向清晰,其實他早在兒時展開探索自我的旅程—— 教會主席、學校班長、社團幹部、學生會—— 帶領團隊衝衝衝。

慘痛教訓,讓許詮調整步伐,不再用「最有效率」的領導風格,「有時候,你等等團隊,當下步調或許慢一些,但團隊一起走,比我自己一個人單幹,成果超乎預期得好。」

「失敗是常態,快點失敗,才能找到成功方法,」當許詮調整帶隊方式,他發現結果比自己設想的,好太多。他真正意識到,唯有「靠團隊」,才能成就超越自身能力所及的成果

「團隊力量」成為許詮的信仰,相較於「Individual Contributor」的職涯路線—— Google、臉書許多高層走專家路線,不需帶團隊,「我不想走這種個人Solo的職涯路徑。我很早就清楚,我不想一個人單幹事情。」

我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裡,我盡量讓自己早點升到可以動腦、動嘴的位置,而不是動手的人。」


升遷是可以布局的,就像「破關打怪」



許詮愛打電動,也喜歡解決問題,嘗試多種路徑,看看哪個管用,讓他覺得很有趣。


28歲升副總,30歲勝任總經理。許詮的「快速升遷」令人訝異,700萬年薪一時成為媒體話題。出版「不要輸在只知道努力」細談職涯布局,竟談了一本書。為什麼許詮在職場上,是如此精明的常勝軍?

「大家都想要升職,但有沒有這麼想要?很冷靜地分析,當作考試、打遊戲那樣,真正思考——我到底該怎麼升職?」許詮溫和地回答提問,字字卻與他文風一樣犀利:「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嘴上說:我錢不夠,想要更好的頭銜。但有沒有這麼認真?

原來愛打電動的許詮,把打怪攻略用在人生裡,目標很清晰——就是要破關(升遷)。每到一間新公司,許詮總逼自己打開感官,觀察環境,搞清楚升遷路徑:

第一步,了解升遷體系,例如什麼等級有資格升遷,績效需要達到多少分。第二步,之前成功達到這個分數而升遷的人,到底做了什麼,抓出定律,比照類似方式來嘗試。第三步,了解升遷名額與機率,如果公司文化較傳統,前面排了5個人,每年又只能升2人,便能確定沒有升遷的機會;又或升遷名額是從6位潛力同事中取2人,代表我要打敗前面四、五人—— 「這能讓我很清楚抓到下一步該做什麼,努力到什麼程度。

研究完路徑,若至少5年才有機會向上升遷,許詮就會換公司:「我不願意慢慢爬格子,在一個公司爬五年才升一階,是浪費時間,對我而言啦。」


不是我特別厲害。別人在一定時間內,只嘗試一種方法,但我試了10種,成功機率比較高。
許詮

搞懂升遷路徑後,下一步是做出亮眼好成績:「升遷最佳途徑就是超標,老闆不會給一個剛好達標的人更高薪,肯定要證明自己值得更多錢。」

話雖如此,總是做到「業績超標」,沒有說得容易。

Line生活圈初創期,給了許詮「千家商店」為目標,最後他成功超標,業績突破1萬家。許詮坦言,一開始連自己都不認為能夠做得到。

那這份「好運氣」,為何降臨在許詮身上?

原來,多數人朝目標衝刺時,已經默認他的方法會奏效,對許詮而言,「這是一種賭博,賭這個方法會成功,好比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」,三個月後要驗收成果時,想挽救已經來不及。相反地,許詮一開始就設立實驗時間,同時驗證多種方法,看看哪一個管用。

不是我特別厲害。別人在一定時間內,只嘗試一種方法,但我試了10種,成功機率比較高。」如過人生是場遊戲,對許詮而言,解決問題太有趣,有如一場冒險的實驗。而且他知道,越快失敗,就離成功越靠近。

10種方法,被許詮逐一記錄在excel表格上。「表格人」許詮,不只清楚記錄每一次實驗進展,每半年更寫下工作成果、團隊人數,幫助自己更新履歷;甚至自己的理財、人生短期目標,都如實列下:「很驚喜的是,回頭再看,這些目標都超標達成了。」



只要列下目標,找出正確路徑,就有實現的可能。


選定一個天命職能


我經營人脈的訣竅是:在見刀見血的商場之外,經營一個「不帶商業利益的關係鏈」。
許詮

歷經行銷、業務、BD歷練,許詮最終選定BD;靠著商務開拓的專業強項,一路晉升總經理。

許詮書中分析,BD「升遷空間」高,若能在新市場成功扎根,就離分公司總經理的位置不遠已。

更關鍵的是,一個優秀BD,靠的其實是「領導力」—— 他從小到大一直在鍛鍊的一件事。

「大家可能覺得奇怪,為何我談領導力,而不是BD本身。因為很多時候,我們在外面找到了一個看似可行的模式,但是回到公司沒人買單,不願通力合作把Solution一起做出來,那也沒有用,」一如許詮從學生時代就在扮演的角色:「BD是把大家拉起來的人」,BD談好的Deal,需要跨部門配搭,一同協力完成。

許詮分析,BD最重要卻往往被忽略的一步是「對內推動的能力」。多數人往往敗在「零和遊戲」的思維模式:「我們從小成長歷程裡,第一名只有一個名額,必須爭個輸贏,但商場上,其實可以共贏。

大家思考事情,可以柔軟一點,不要設限。嘗試洞察共同的利益,不要只從自己立場出發。

最簡單的練習,換位思考每個部門的KPI,你要如何達成「所有部門的KPI共贏」。「如果能想出這樣的模式,你對外事情談妥了,對內也搞定了,這件事情就成了。」

除了在商場上把人搞定,把事辦成。許詮如何對外持續擴展人脈圈?他的訣竅是,「在見刀見血的商場之外,經營一個『不帶商業利益的關係鏈』。」例如,許詮近期成立了「教練諮詢」,號召自己業界的領袖朋友們,服務XChange年輕人。這些志工性質的活動,讓大家有機會組在一起,更能成為真正的朋友。


跨國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


一手掌握人生方向,未滿30歲身處高位,一向被視為「人生勝利組」的許詮,還會迷惘嗎?

「隨時都很迷惘,」許詮答得強烈,畢竟面對人生,我們是永遠的菜鳥:「儘管知道自己的做事風格與所長,但要去哪一市場發展?每到一間新公司,我要怎樣過得好?都是我所困惑,需要重新摸索的。」

「尤其剛出社會的時候非常迷茫,覺得無力吧,」很難想像,自我要求極高的許詮,曾經「隨時都對自己不滿意」,渴望更好的物質生活,希望在當時年紀取得更高成就,甚至與人比較,拼命努力,「回頭來看,這是一種不自信。」

邁向成熟的蛻變裡,許詮透過信仰,坦承地面對自己,迎戰低潮:「上帝在我許多情緒低落時刻,托住我,讓我找到力量。」


我們無法改變環境,但可以改變心態。跨國商業人士最重要的一件事,是「處理逆境的情商」。
許詮

信仰和家庭,成為許詮放膽衝刺的最大後盾。

老婆Serena不僅甘願為許詮離職,陪他搬遷每個新國家,異地重新找工作。每當遇到挑戰,妻子總在身邊傾聽分擔,出謀策略,兩人一同迎戰。聊起Serena,許詮充滿笑意,忍不住放閃:「感謝上帝賜給我好老婆。」



外派印尼前夕,許詮和Serena決定結婚,一起迎接前方新旅程。


「想要跨國工作,單身的人很容易,拎個包就走了。但說真的,總有一天我們會面對婚姻,我所有朋友和同事,最終無法長駐而離開,都因他們無法在全新國家,找到適合的另一半。」趁早找到好對象,勇敢結婚,甚至可以幫跨國助職涯走得更長遠。

如果要說,跨國商業人士最重要的一件事,許詮的答案是「處理逆境的情商——我們無法改變環境,但可以改變心態。」而信仰和家庭,是許詮冒險背後最大的力量。

儘管迷惘與挑戰仍隨處不在,許詮用遊戲向人生發戰帖:鎖定目標,畫出路徑,掌握自己的優勢,號召團隊,勇敢試錯:

人生就是在不斷破關打怪嘛!





成功源於思考

一、為什麼許詮到了一間公司,總能精明地發現升遷路徑?

二、面對跨國職場的人際關係(無論對上、對下、對夥伴),你覺得許詮的作法,有哪些值得學習之處?你可以怎麼應用在自己職場中?

三、「嘗試洞察共同的利益,不要只從自己立場出發。」對你來說,最大的困難是什麼?

四、如果許詮的渴望是在高位帶領大團隊(動腦+溝通),你追求升遷背後的渴望與期待是什麼?
0 評論
4

閱讀,引你攀向顛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