赴美舉辦科技峰會,接待了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蒞臨;管理印尼市場,竟曾被關在車上,遭老總「亮槍」威脅…。但她最令人深刻的,或許是「忠於自我」的工作哲學:29歲時,果斷放棄20萬月薪的挖角,因為想和「喜歡的團隊」一起工作。
飛遍半個地球,跨國工作讓她見識了高峰低谷。如今31歲的Serena,擔任 美國前三名 網路小說平台GoodNovel 印尼負責人。
追求快樂工作的她,如何在跌撞摸索中,走出自己的職涯路?
赴美舉辦科技峰會,接待了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蒞臨;管理印尼市場,竟曾被關在車上,遭老總「亮槍」威脅…。但她最令人深刻的,或許是「忠於自我」的工作哲學:29歲時,果斷放棄20萬月薪的挖角,因為想和「喜歡的團隊」一起工作。
飛遍半個地球,跨國工作讓她見識了高峰低谷。如今31歲的Serena,擔任 美國前三名 網路小說平台GoodNovel 印尼負責人。
追求快樂工作的她,如何在跌撞摸索中,走出自己的職涯路?
台灣長大、從未海外留學的許詮,何以30歲勝任跨國總經理——全英文帶領印尼、新加坡、印度、泰國、中國大陸…跨文化團隊,一同攻克新市場? 許詮說,勝任跨國高管,最重要的是「先結婚再說」?! 當許詮28歲年薪700萬的故事震撼全場,多少人有同樣「把婚結了」、「說走就走」的執行力,打包行李,勇闖陌生印尼? 當許詮開誠布公自己的職涯策略,揭露「東南亞機遇」,多少人踏上未知的征途? 沒機會出國讀書的人,該如何透過工作,打開國際視野? 一邊閱讀文章,一邊收聽Podcast >> Apple Podcast:https://apple.co/37OwV3Z ,Google Podcast:https://bit.ly/3yU35qG ,Spotify:https://spoti.fi/3maH1V1 說走就走,勇闖印尼長駐——許詮挑戰一般人感到陌生的國度;突圍多數人不甚熟知的市場。但對他來說,對東南亞乃至全球市場的理解,早在他職涯早期逐步醞釀。 跨國視野的養成… 許詮第一份工作,是三星的東南亞儲備幹部,一入職即飛往新加坡受訓。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全球各地的團隊:「突然之間,我的視野打開了。原來這麼多國家,市場都比台灣大,很有趣。」 Line是許詮第二份工作,除了飛日本總部,也造訪中國大陸市場。第三份工作在雪豹科技時,許詮又飛歐美、東南亞。 國際商務旅行,開啟了許詮的全球視角。當獵頭引薦印尼外派機會給許詮,一般人還懷著對陌生地域的猶疑,他卻二話不說地答應。 抗懼來自未知,對許詮來說,東南亞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。 儘管比一般人多一些熟悉,挑戰沒有比較小。剛到印尼,「隔壁幾條街區,出現炸彈客恐怖攻擊,當時心裡也會覺得怕。」但這裡的穆斯林,又是許詮見過最友善真誠的族群,他們喜歡唱歌,很能喝酒,和新聞報導不一樣。 跨國工作教給許詮一件事:不再因種族國界而心懷成見,撕掉負面標籤帶來的對立,看似小小一步,卻助力許詮在跨國開拓市場上,不斷帶出好成績。 「因為我是BD出生,這能幫助我在商務上、人際關係中,找到共通點。當我對人沒有成見,我不會區分你們、我們,應該是說——大家都是『我們』,總該有很多sweet spots——對你好、也對我好的地方,就能成事情。」 許詮的團隊,經常容納三四個種族。首要之務,是讓大家站在同一陣線,不因文化分歧而嫌隙:「我自己首先不能站隊,或認為誰一定是對的,有時候要承受各方情緒壓力。」 舉例來說,華人速度快,中國大陸老闆的管理方式較權威——「我要你跟著我的節奏」。而東南亞步調悠閒緩慢,生性樂天,強勢作風只會導致反效果。 作為管理者的許詮,要讓兩邊都往中間靠一點。他的方法是:對下,透過明確SOP,加速生產效率;按結果論責,有成果就有獎勵,沒達標就懲罰,透過制度提高效能。向上管理時,許詮思考如何讓老闆放心:把不同團隊進展做一個比較,一方面證實印尼文化、節奏有所不同,而自己的速度又再快一些,老闆就會更安心。 相較印尼人從不吹牛,老實報告「我只完成一件事」的純樸;印度員工更為積極,表現慾強,有點類似大陸市場——若不極力爭取「被看見」,恐怕埋沒於廣大人群裡。也因此,善於表現是印度優勢,簡報各方面表現出色,是主管可以善加利用的優點。另一方面,有些印度人較有小聰明,沒人注意時可能趁機偷懶、編造一些結果,管理的時候,查驗流程很重要。 儘管英文流利,許詮認為,帶領團隊,最重要的還不是英文,而是融入當地文化:「回教徒固定時間要祈禱,你不能安排會議;印尼人不習慣嚴厲的華人文化——無法被逼、被罵,需要鼓勵,一步步告訴他們如何做,他們會很樂意執行任務。」 我知道我要什麼 「我剛出社會發現,台灣經理層大多30幾歲。這代表22歲畢業的我,得努力8~10年,才能升經理。但經理做的事,和我沒有差太多,決策權不大,我覺得太恐怖了。」 大學畢業沒多久,許詮已經看清一件事:爬到總監級別,才有決策權—— …
本文揭開 #跨國創業者 的職涯旅程: 1. 創業者(開拓者)的能力養成 2. 淺談海外市場經營(更多內容請待續集) 3. 職涯路上,如何處理壓力,度過低潮,勝過失敗。 * 全球座標:台灣公司 / 跨入亞洲市場 * 閱讀時長:5分鐘 「踏上這條路,當初也是想得太輕鬆、太簡單, (創業)就跟中樂透一樣,大機率都是慘澹收場。…我曾進入到非常黑暗的一段時期,有人走不出來,有人自尊心受挫、可能會病了,甚至有些人想不開;其實我不可能沒有那樣的感覺,但是一想到,留在公司這群人,也需要照顧,你就不得不振作。我告訴自己,雖然走掉的那些人,我對不起他們,但還有其他人在,你需要去看顧剩下這些人…」 「人生再來一次,你還會選擇創業嗎?」我問。 「會耶,」看謝耀輝語氣篤定,我笑著聽,想看他什麼反應, 「如果不創業,我會失業…」語畢一陣爽朗笑聲。 這是謝耀輝,擁有第一名的拼勁與熱情,不怕挑戰難關,對他來說,怎麼跌到,怎麼爬起來。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 Podcast 從靦腆的科技宅宅 變身熱血創業家 在鏡頭前,謝耀輝侃侃而談台灣活動產業的未來;一如33歲那年,他站上TED舞台,向世界吶喊企業家該有的使命感。你不會想到,他曾經是一位害羞的技術宅宅。 創業改變了他,一向慣於將自己隱藏角落的謝耀輝,打開真正的自己,讓蓄積已久那團火,從他生命裡釋放。這團火會感染人。 為了堅守正義,他放棄一些不該賺的錢;為了推動產業,他願意投入在沒有立即回報的事物。他相信,「世界上,總要有這麼一群人,願意以長線思維帶動產業未來。」 這場空中錄音,我們聊了兩個多小時。若問我謝耀輝是怎樣一個人,我的答案絕對是「性情中人」——滿腔熱血;渴望走向世界;最欽佩的對象,是教會神職人員無私奉獻的精神。他對自己的評價是:「人到老了,還是這樣理想,我就開始覺得,自己是真理想主義。」 摸索醞釀期:從底層摸爬打滾 …
[ 專訪:施耐德全球供應鏈中國區資深副總裁/張開鵬 ] 讓你帶領的公司/部門,成為一個人人都想加入的明星團隊。這篇文章寫給對自己有夢想和期待領導者、主管們。
每個人都在職場旅程中,尋找自己的「無可取代」。當每個人都在講:「你要定位自己的優勢!」你是否還困在「我就是沒什麼優勢啊」、「我的優勢也不是無可取代…」…。
「優勢」對你而言,只是一個模糊概念嗎——數字力不錯、文字力佳、邏輯清晰…?
無怪乎,我們都知道要定位優勢,卻仍舊不確定自己獨特在哪裡。
工業時代時,人們在工廠流水線工作,如同一個螺絲釘,一個人負責一項功能,把老闆交辦的事情處理好,就得以安穩度日。但如今時代大不相同!
毫不留情地說,如果思維沒有從工業時代轉變過來,你不太可能在職場成為有影響力的人!
Paul Steinberg回溯了自己在貝爾實驗室的經歷,追尋天才集中營的文化,是如何影響他一生的領導風格。我們也從中探究了,如何領導一群絕頂聰明的人。
成立3個多月,粉專竟然1000人了😭,真心謝謝你給我的鼓勵。完全沒有想到會這麼快。 寫這篇編輯室花絮,想要特別謝謝這段時間,陪伴我的讀者和聽眾。因為你們,才使我做得事情有意義。 會寫《幕後故事-跨國商業人士沒告訴你的事》一系列文章,不只因為到各國採訪高階主管和創業家的機會難得;我也一直想探究,如果每個人畢業時站在一樣起點,為什麼有些人在幾年後,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得以施展才幹,發揮影響力。 開始工作後,發現在這個世界生存,有太多不了解,太多想要尋找的答案。例如,如何讓獨一無二的每個人,找到在這個世界的位置。又例如,35、40過後,感受到中年危機的人,只能活在淘汰壓力下這一種結局嗎? 我是一個聽話的孩子,傻傻以為讀書是人生最重要的事。直到大學,發現傳院愛拍電影追求藝術(誰有好作品誰酷),商學院重視賺錢(能營利是能力),資訊科系看誰程式寫得厲害….行行業業追求不同價值,那我要追求什麼呢?人生有好多事需要學習。 我以前一直想攻讀博士,後來結婚、工作、為房租而勞碌,放棄了從大一就抱持的夢想。結果工作讓我很迷惘,沒讀博班後,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待在哪個行業一輩子。 徬徨迷惘好像是人生最可怕的階段。後來才發現,過渡期,原來普遍存在每個人的人生裡,每幾年就來一次。(你看嚴爵也寫過一首歌描述過渡期,道出藝人和公司簽約後一直沒發片、沒收入,對家人抱歉的心聲…年輕的弟弟妹妹是不是都沒聽過他…🤣) 人生每隔一段時期,就會遇到過渡期,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再出發,然而我的成長背景裡,大多對「人生沒有方向」容忍度很低,很難寬容自己確實需要時間來摸索。對於陷入迷惘的自己著急,甚至否定自己。好像我們一直得活得「很有方向感、目標感」,總該知道自己去哪裡。可是這種期待有點不實際。 我有位優秀同學在加州當醫生,讀醫學院拿的是全額獎學金。那種美國白人四年才能拿到的獎項,他第一年就被美國人票選獲獎。當大家在問怎麼考上最好的學校,進入最優秀的醫院工作,他興奮熱切告訴我的是,他腦部核磁共振的研究,對世界帶出了貢獻。(優秀的人連興奮的事情都很超越,是不是。) 他不只功課好,還會演奏小提琴,熱愛繪畫,我家房間還掛了他的素描。我的醫生好友告訴我,在台灣大家會覺得他很厲害,但他在美國讀高中,很早下課,沒事做,所以課餘他都在自我探索,沒人管他,他就每天拉琴四小時:「台灣放學後有很多作業,還要補習,如果一個人能考上建中又會彈琴畫畫,當然厲害。但我並沒有什麼了不起,真是時間太多了。」 當許多醫生們追求最賺錢的科目,他深受父親影響,選擇深感熱情的精神科。實習時,他在牢獄醫治重症罪犯(那種會搥擊牢房、咆嘯怒吼的精神病人,我覺得負能量爆棚、很可怕),但對他來說,幫助這些病人非常有趣。連與他聊天,他都如數家珍地分享每天幫助了哪些新病患。一個人在職場的突出,真的是有原因的。 而他確實點出了一個重點:進入醫學院之前,除了從小耳濡目染,高中加大學,他還有七年free time好好地了解自己。這點在他身上看起來,真的有效。他不是一窩蜂跳入最熱門的,也不是因為分數使然只能進入精神科,而是選擇真正屬於他的那一份。 最後我成為了記者,我發現自己對於了解人、理解這個世界,有很大的熱情;希望把我看見的「人生指南」分享出來—— 終其一生的旅途,原來有這麼多迷惘;在這個世界生存,要活得漂亮,原來還需要這些技巧;找到自己生命的閃光點,不同個性的人,原來有這樣的歷程;我希望跨越國界,幫大家理出原則,站在更高的起點,一同往前走。如果人生只能做一件事,我想做的,就是把它「說出來」。 該怎麼樣生存在這個世界呢?——如何以更好的姿態存在,從容自在。因為成為自己,世界有機會看見真實美好的你。 有時候,我很想隱身在眾人之中,但如果不寫些什麼,把它說出來,彷彿不斷忽視自己心中強烈的聲音…。你的每一個回饋總是很鼓勵我,讓我知道有人在閱讀,有人在傾聽,讓我能以完成這一件事情。 希望我也能陪伴你,完成你生命中的一件事。🥰
在世界500強3M工作,待過Top陸資阿里巴巴,也創業過;各種形式的公司,Belle都嘗試了。然而,比她豐富的經歷還有意思的是,你很難在其他地方,聽見一位高階主管揭露曾經深藏心底的聲音:「我不夠聰明,也不夠努力,我該怎麼辦?」
Nemo enim ipsam voluptatem quia voluptas sit aspernatur aut odit aut fugit, sed quia consequuntur magni dolores eos qui ratione voluptate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