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在前面
今天雪倫要和大家分享我相當鍾愛的一本書:史蒂芬柯維與柯洛西莫合著的《讓好工作找到你》。選這本書,也因應《Podcast Ep14--晉升C-Level層級,你該思考哪些事情 ?專訪Motorola CTO》談到優秀的人為何身上有股不同的「驅動力」!讀完本文,你將學到如何將這股驅動力,運用在自己的身上。
「我失業了,現在該怎麼辦?」
「我到這裡一年多了,有點困在牢裡的感覺。工作和我預期的不同…」
「我覺得工作能力被低估、忽視……」
「我不得已為了薪水,才保住現在的工作……」
在這個變化無常的時代,我們可能一夕之間就失去了工作;還有很多時候,困在一個沒有意義感的工作景況,不知道下一步在哪裡。
以前還有人把整個青春投入在一間公司,但如今沒有什麼「安穩度日」這回事。我更常聽見的是焦慮的聲音…
我一直以為上述種種是職場必經之路。由於沒有什麼解答,只能在這個世界,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。直到我讀到了史蒂芬柯維的剖析,大開我的眼界…。以下為讀者們整理出「雪倫版」三大內功(哈),希望你們都收穫滿滿!
一邊閱讀,一邊收聽 Apple Podcast。
一、你的迷惘,源自思維落伍了;你沒有跟上「知識時代的生存模式」。
我最喜歡這本書的一點,是史蒂芬柯維精闢地解答了「為什麼職場令人迷惘焦慮」。這個答案令人震撼:這些職場困擾,是因為我們的思維,根本沒有跟上時代發展。
真的嗎,怎麼可能?你可能會覺得,我經常吸收新知,站在趨勢前端。為什麼說我的思維沒跟上?
如果要我用一句話解釋:就是我們對工作的理解,停留在工業時代的舊觀念!
工業時代時,人們在工廠流水線工作,如同一個螺絲釘,一個人負責一項功能,把老闆交辦的事情處理好,就得以安穩度日。但如今時代大不相同!
毫不留情地說,如果思維沒有從工業時代轉變過來,你不太可能在職場成為有影響力的人!
雪倫摘錄幾段書中的分析,來幫助你理解:
「Richard Florida教授指出,經濟正面臨重大的轉型,類似19世紀末時,人類不斷離開農場,流向迅速崛起的工業城市。而現在,經濟是從製造業轉移到以創意驅動的創意產業 。這波變動讓人不知所措,新科技迅速竄紅,傳統企業凋零的速度也一樣快。在知識時代,最重要的是創造力和貢獻度。
工業時代裡,人們只問:「我的工作內容是什麼?」根據彼得杜拉克的說法,「知識時代的上班族必須問:『我應該有什麼貢獻?』
「這在人類史上是一個新問題:傳統上,工作是主管交代的事情,至今許多人都認為,下屬只要按照上司吩咐去做就好,然而知識型工作者的出現,已經快速打破這個觀念。」
原來我們的職場焦慮,是因為我們沒有進入到「知識時代的生存模式」! 而這使我們停滯不前。
當你持續帶著舊觀念在知識時代裡工作,你的職涯就毫無前途。因為在動盪的新時代,這樣的人根本無法發揮影響力。如果你只是照本宣科地工作,單單把交辦任務給完成,這種人很快會面臨邊緣化!

上述的觀念,是不是令人當頭棒喝——工業時代,大家在工廠工作,員工只是一個裝配部件的螺絲釘,你負責某種「功能」,你變成了「工具」,你就等於這個功能,你找的是「一份工作」;然而知識時代不是這樣運作的:你要把自己當成提出對策、帶一套辦法來解決重大難題的人。
上述二者最大的差異是:一個是缺乏主動的被動者;另一個,是主動為未來負起責任的人。(更進一步了解背後的心法,請收聽 Podcast Ep3 你的薪資,和自信成正比—— 專訪:法商施耐德資深副總裁的「升遷秘技」)
當你了解了這個觀念,你才能用一個宏觀角度,了解自己身處的職場,存在什麼樣的遊戲規則。
二、你對自己的認知,決定了你的工作方式。而你的工作方式,決定了你的影響力。
當你了解知識時代的遊戲規則,你會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:「知識時代裡,你是解決問題的人,你有屬於自己的天賦與天性,你對某些事物特別執著、特別擅長,這是你獨一無二的特質,沒有人和你一模一樣。」最佳策略是:你要使用你獨特的優勢,解決與你才能和熱情相關的問題。
知識時代下,你不再只是一份Job Description。相反地,你是見聞廣泛、具備專業技能、積極主動、有頭腦、有創意、潛力無窮的人,你能發揮獨有的優勢,做出卓越的貢獻。當你帶著這樣的mindset,你就抓到「知識時代」的重點了。
三、既然知識時代的生存法則是「帶出貢獻」,我要如何著手呢?
「想找到你想要的工作,90%取決於研究!」
這句話又再度震撼我的心了,答案竟如此簡單——研究。研究真的有用嗎?
回顧Podcast Ep13 / 西門子子公司Sivantos總經理Belle的職場秘訣之一,正是積極參與講座、研討會,吸收不同產業的know-how,應用在自己的領域裡。就連面試,也做足了研究功夫。你是不是發現了研究的能力呢?
再舉一個例子,三月Clubhouse《數位轉型顧問的跨國之路》live 節目,提到一個重點:具備諮詢顧問背景的工作者,經常有機會在公司擔任主管職。而你知道顧問最大的特質是什麼嗎?做研究!顧問最善於把客戶痛點研究一番後,提出解決方案。
如果具備本文第一大點、第二大點提出的mindset,你會發現,你其實也擁有豐富資源,能以解決雇主棘手的問題。只是大部分的人,並不會努力去尋找那些資源,然而這就是最該做研究的地方。

怎麼做研究,來帶出我的職場貢獻呢?附上Dan的職涯歷程,給大家作為一個參考。
Dan是一位30歲左右的年輕人,在小型信用卡公司擔任技術文件撰寫者。他隸屬於市場行銷部門,但好景不常,公司傳出了裁員計畫。 有趣的是,他並未坐等事情發生,反而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,分析公司裁員的原因,他發現一個嚴重的現金流量問題:由於景氣不好,越來越多客戶未按時支付帳單。 Dan找上管理階層,自願幫忙加速收款,解決現金流問題,沒想到主管接受了提議,讓他離開原本無足輕重的工作,派任新工作給他——聯絡逾期未付款的客戶,跟對方收款。Dan工作非常認真,學習收取帳款的最有效的方式,不久便使公司的現金流大幅改善。 工作過程中,Dan對這麼多客戶都無法付清帳單感到好奇,研究之後發現,有一部分呆帳,是因為一開始的風險就比較高,所以除了協助收款,他更進一步思考該如何防患未然。換句話說,就是如何在一開始便駁回信用可疑的人提出的信用卡申請。 Dan看見自己可以做出重大貢獻的一線可能,就是防止公司遭受信用卡詐騙。 他使出渾身解數,嘗試各種自己所能做的,加入網絡社群、找人討論、參加座談會,埋頭研究自己缺乏、卻需要具備的知識、科技、方法,同時想辦法獲得做這些事情需要的預算。在這個過程,他發現自己對於偵查詐騙行為,有一股很大的熱情。 真實故事的結局是,經過大量試驗、摸索、討論研究,他果然改變了現況,幫公司省下數十萬美元。這一切聽起來工程浩大,事實上也確實如此,然而這些辛苦是值得的。Dan幾乎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! 後來Dan跳槽到新公司,才上任幾週,馬上逮到一個精明的騙子,他之前從該公司已騙走25萬美元。此次戰役後,Dan已經變成了該領域的權威人士。
你會發現,Dan從過去被動的工作模式,變成積極解決嚴重的業務問題,他為自己創造了這份工作,在公司發揮影響力,而且無可取代。這個過程,你看見他如何投入研究,逐步成為該領域專家。儘管Dan的經歷有他的時機,但你會發現,Dan可以做的事情,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。
知識時代裡,你要轉變成「帶著貢獻」的思維模式。史蒂芬柯維建議,把自己的「貢獻宣言(使命)」寫下來,讓這個「座右銘」成為你的方向指引!而這也響應了 Podcast Ep 14 談到「使命的力量」 ——推動優秀的人登峰造極的驅動力,是使命!這股驅動力,不只能運用在企業,也能用在你自己身上!
我特別將這本書導讀給大家,就是希望把上期節目再深化一步,把更清晰的步驟分享給讀者,讓我們不僅找到自己的優勢,這個優勢還能滿足市場與職場的需求;更重要的是,找到屬於自己的使命,讓這股驅動力,領你去到未曾想過的地方!(更精采的說明,盡請期待 Podcast Ep 15 的推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