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立3個多月,粉專竟然1000人了😭,真心謝謝你給我的鼓勵。完全沒有想到會這麼快。
寫這篇編輯室花絮,想要特別謝謝這段時間,陪伴我的讀者和聽眾。因為你們,才使我做得事情有意義。
會寫《幕後故事-跨國商業人士沒告訴你的事》一系列文章,不只因為到各國採訪高階主管和創業家的機會難得;我也一直想探究,如果每個人畢業時站在一樣起點,為什麼有些人在幾年後,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得以施展才幹,發揮影響力。
開始工作後,發現在這個世界生存,有太多不了解,太多想要尋找的答案。例如,如何讓獨一無二的每個人,找到在這個世界的位置。又例如,35、40過後,感受到中年危機的人,只能活在淘汰壓力下這一種結局嗎?
我是一個聽話的孩子,傻傻以為讀書是人生最重要的事。直到大學,發現傳院愛拍電影追求藝術(誰有好作品誰酷),商學院重視賺錢(能營利是能力),資訊科系看誰程式寫得厲害….行行業業追求不同價值,那我要追求什麼呢?人生有好多事需要學習。
我以前一直想攻讀博士,後來結婚、工作、為房租而勞碌,放棄了從大一就抱持的夢想。結果工作讓我很迷惘,沒讀博班後,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待在哪個行業一輩子。
徬徨迷惘好像是人生最可怕的階段。後來才發現,過渡期,原來普遍存在每個人的人生裡,每幾年就來一次。(你看嚴爵也寫過一首歌描述過渡期,道出藝人和公司簽約後一直沒發片、沒收入,對家人抱歉的心聲…年輕的弟弟妹妹是不是都沒聽過他…🤣)
人生每隔一段時期,就會遇到過渡期,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再出發,然而我的成長背景裡,大多對「人生沒有方向」容忍度很低,很難寬容自己確實需要時間來摸索。對於陷入迷惘的自己著急,甚至否定自己。好像我們一直得活得「很有方向感、目標感」,總該知道自己去哪裡。可是這種期待有點不實際。

我有位優秀同學在加州當醫生,讀醫學院拿的是全額獎學金。那種美國白人四年才能拿到的獎項,他第一年就被美國人票選獲獎。當大家在問怎麼考上最好的學校,進入最優秀的醫院工作,他興奮熱切告訴我的是,他腦部核磁共振的研究,對世界帶出了貢獻。(優秀的人連興奮的事情都很超越,是不是。)
他不只功課好,還會演奏小提琴,熱愛繪畫,我家房間還掛了他的素描。我的醫生好友告訴我,在台灣大家會覺得他很厲害,但他在美國讀高中,很早下課,沒事做,所以課餘他都在自我探索,沒人管他,他就每天拉琴四小時:「台灣放學後有很多作業,還要補習,如果一個人能考上建中又會彈琴畫畫,當然厲害。但我並沒有什麼了不起,真是時間太多了。」
當許多醫生們追求最賺錢的科目,他深受父親影響,選擇深感熱情的精神科。實習時,他在牢獄醫治重症罪犯(那種會搥擊牢房、咆嘯怒吼的精神病人,我覺得負能量爆棚、很可怕),但對他來說,幫助這些病人非常有趣。連與他聊天,他都如數家珍地分享每天幫助了哪些新病患。一個人在職場的突出,真的是有原因的。
而他確實點出了一個重點:進入醫學院之前,除了從小耳濡目染,高中加大學,他還有七年free time好好地了解自己。這點在他身上看起來,真的有效。他不是一窩蜂跳入最熱門的,也不是因為分數使然只能進入精神科,而是選擇真正屬於他的那一份。
最後我成為了記者,我發現自己對於了解人、理解這個世界,有很大的熱情;希望把我看見的「人生指南」分享出來—— 終其一生的旅途,原來有這麼多迷惘;在這個世界生存,要活得漂亮,原來還需要這些技巧;找到自己生命的閃光點,不同個性的人,原來有這樣的歷程;我希望跨越國界,幫大家理出原則,站在更高的起點,一同往前走。如果人生只能做一件事,我想做的,就是把它「說出來」。
該怎麼樣生存在這個世界呢?——如何以更好的姿態存在,從容自在。因為成為自己,世界有機會看見真實美好的你。
有時候,我很想隱身在眾人之中,但如果不寫些什麼,把它說出來,彷彿不斷忽視自己心中強烈的聲音…。你的每一個回饋總是很鼓勵我,讓我知道有人在閱讀,有人在傾聽,讓我能以完成這一件事情。
希望我也能陪伴你,完成你生命中的一件事。🥰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