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人物專訪 女性科技創業者的突圍:顛覆市場,廝殺之外的另一種商業模式——專訪健康有益創辦人 [AI+健康產業]

女性科技創業者的突圍:顛覆市場,廝殺之外的另一種商業模式——專訪健康有益創辦人 [AI+健康產業]

作者 Sharon
0 評論

[ 專訪:健康有益創辦人/李宇欣 ]

《寫在前面》:身為一位沒有技術背景的女性創業者,李宇欣公司推出的AI平台,不到幾年時間,先後為華為、小米、京東、oppo、vivo、科大訊飛等300間企業輸出AI技術服務。A輪融資後,估值近10億人民幣。在本篇專訪中,創辦人會談談自己的思路,包括她如何建立技術壁壘、探索市場需求。如果你想了解AI+健康醫療市場,這篇採訪是其中一塊拼圖,幫助你見微知著,掌握產業樣貌。如果你想為職場做預備,AI+健康是一個潛力領域,相關人才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,薪資條件優渥,同時具備兩種專業的人才並不多見。

  • 關鍵能力:科技創業+AI+商業模式
  • 全球座標:中國
  • 閱讀時長:10分鐘


站在全球觀點看「AI+健康」


AI+健康醫療,因全球抗疫再度被聚焦。應付疾病大規模傳染的超速度,唯科技擁有速度與規模雙特質,是威力如飛彈能與瘟疫攻防的武器。精通AI與健康領域的人才一向難求,這片藍海,在幾年前人工智慧興起時,逐步向前邁進。

例如,為了發展Apple Watch+健康,蘋果公司的做法是,挖了至少50位醫生到總部參與研發。未來有一天,我們透過手機、手錶、眼鏡,能連動過往的看診記錄,在未到醫院以前進行預診。那時,人們會更習慣應用不同的工具,了解並改善自己的睡眠、運動、飲食。當然,已經有人開始這麼做了。

Deloitte《2018美國醫療照護消費者調查》報告(2018 US Health Care Consumer Survey)指出,現今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監測參數的掌握程度,已是 2013 年的 2.5 倍。

這還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領域,全球疫情的挑戰只是一個提醒——此需求的迫切性越來越強烈。AI+健康關乎個人健康、社會平安,也影響著職場求職和商業趨勢。


從一塊拼圖了解AI+健康產業


在AI熱潮形成以前,有些企業早已看見,健康+AI是必然趨勢。儘管以新科技顛覆舊產業的故事層出不窮,廝殺過後敗陣的殘酷,。如果面對舊產業,你手中的籌碼不夠多的時候,還有什麼機會能讓你脫穎而出?

但是,無論是服務健身者、慢性病患者、嬰兒…,想要自己升級AI技術,太複雜了,招一批高薪難求的AI團隊,更不是容易的事。看見了這個機會,有公司開始思考,不如我們打造一些 “模塊”,讓企業們自行取用,訂製化自己的服務。如此一來,公司可以專注於本業,至於AI服務體驗,不如我們打造一些 “模塊”,讓企業們自行客製化,一切就搞定了。健康有益公司,就是這樣的概念下產生的。

綜觀產業,AI底層技術公司分成三類。第一是平台類,像Google、亞馬遜、BAT(百度、騰訊、阿里)等等,致力於打造AI入口(註一)。第二是AI技術公司,像曠視、商湯打造的是人臉識別技術。第三,技術應用類公司,例如運用AI經營無人商店、進行健康管理,做出各種功能。第三類公司的發展,比第二類企業慢上一兩年;但早期入場者,步步為營,把自己的垂直領域做起來——健康有益公司正是如此。

蘋果公司也是屬於平台類公司,至少有50位醫生被挖角到蘋果總部參與研發,發展Apple Watch+健康。

這個採訪,對我來說,微觀地瞭解了AI產業細分下來其中一塊小拼圖,他們怎麼運用AI科技與商業,建構了自己的商業模式、服務版圖。女創辦人本人很漂亮(哈這不能是重點嗎),她沒有技術背景,但卻早精明幹練地在2014年圈地佔據了這塊市場缺口。

因為這塊小拼圖,讓我見微知著,了解一間AI公司思考與運作的真正樣貌。以及,身為AI領域的創業者,她的商業思路、產業觀察——她如何解讀市場、建立商業模式,並且布局未來——身為創業者,她都思考些什麼問題?在另一篇文章這世界分兩種人:跟隨的人與帶隊的人》,我也著墨了她的背景,科技背後最性感的還是人的本身,回歸李宇欣的生涯歷程,是什麼引領她走向創業一途。




身為一位沒有技術背景的女性創業者,李宇欣公司推出的AI平台,不到幾年時間,先後為華為、科大訊飛、小米、京東、oppo、vivo等300企業輸出AI技術和服務。A輪融資後,估值近10億人民幣。

「身為女性出來創業,融資數字被打折扣是正常的。」李宇欣不以為意地提起。

我淡定地點頭,心裡不免驚訝。我想到,曾有另一位女性創辦人無奈地告訴我,有企業主因為她漂亮而拒絕投資,不希望被人誤會說閒話。

當然,如果你見過李宇欣,就會打消這些對她質疑的念頭。


市場定位的思考:AI+健康的第一名


「我要做AI+健康領域裡的第一名,」身為公司創辦人,每日應付無數決策,究竟要追隨風聲水起的A趨勢,還是要抓住B機會,李宇欣總是把這個目標放在前面作為提醒。這種的思考方式,幫助她看破各種複雜的問題。

「AI這類以技術為商業核心的作戰方式,與互聯網公司性質不同,如果只是一窩蜂地帶出某種技術熱潮,無法落地應用,很快就滅亡了。」AI火紅時,每個公司都加入人臉識別功能,宣告自己是AI公司。事實上,是否用AI真正解決了一個問題,才是關鍵。這個關鍵關乎AI公司的存亡。

在健康醫療領域,究竟要解決哪一個問題?李宇欣的思考是,狹AI技術去與存在多年的既有行業廝殺,不啻捲入一個嗜血戰場。就算勢均力敵,也耗費大量元氣。

「我們選擇做ToB,去升級B端的產品和服務。一方面,C端產品要將體驗做到極致,需投入非常多精力;另一方面,綜觀每個市場,都已有很成熟的B端企業在做了。」李宇欣決定做一個全新領域。

不正面贏擊激烈戰場,健康有益公司選擇ToB的定位,扮演一個助力傳統行業升級的角色。這種「通過科技賦能B端去服務用戶」的模式,被《普華永道科技賦能B端新趨勢白皮書》稱為T2B2C。

該白皮書預測,2025年,此模式下的科技企業整體市值,將達人民幣40~50億元。而T2B2C代表性企業所佔市值,將達到未來科技企業全市場一半以上的規模。

乘上這波技術賦能的熱浪,李宇欣的心得是,在風口的公司,往往是它「帶起來」的風口,不是它「追到了」風口:「在它以前,沒有這類市場。它是第一個帶出這樣的市場。」


趁市場還沒火 立穩技術壁壘


打造技術壁壘,健康有益公司是這樣做的——當「健康醫療+AI技術」的定位明確後,即專注於強化兩大支柱:第一,人工智慧的各種技術;第二,健康醫療專業知識。

健康有益公司將營養專家、運動專家、心理專家、中醫師、全科醫生等組成團隊,與開發團隊一同合作,將「智慧大腦」豐富地建造起來。



若想以AI代替大腦,就不只是視覺和語言的AI,而是做一個分析決策系統——模擬人類複雜思考,需要專業領域的知識儲備。



科技公司引入醫生團隊,健康有益不是第一個。蘋果公司在美國至少挖了50位醫生,共同打造Apple Watch的健康生態圈——舉例來說,如果將手指放在美版Apple Watch上,即能看見自己的心電圖。

AI能以在健康領與施展的關鍵,在於知識積累:「你要代替大腦,就不只是視覺和語言的AI,而是做一個分析決策系統。收到訊息該如何決策,模擬人類進行複雜處理,是需要知識儲備的。我們搭建起知識體系,覆蓋營養、運動、心理、生活方式、中西醫等多種維度。」

除了醫療專業、AI技術,系統流程也要納入設計,成為相輔相成的鐵三角。「我不是給出一兩個技術模塊,而是把完整系統和技術模塊輸出,這包括評測、出報告、跟蹤執行、反饋、引流、拉新,整套流程對任何公司都是剛需。我們把這個流程,放在底層架構做進去,加上視覺、聽覺等AI技術,然後引入知識體系,三者結合」。

早期進入賽道,讓健康有益贏在起跑點上。由於入局時間早,AI技術和健康醫療團隊已完成搭建,為其立下技術壁壘。


沒有誰的商業模式一上來就成功


「沒有誰的商業模式一上來就成功。」 做第一個帶起風口者,聽起來霸氣,事實上也是步步摸索,從錯誤中拓出屬於自己的路。

定位清晰之後,健康有益公司進行了一些嘗試。起初,他們分別研發不同的AI技術,上線了計算機視覺、NLP、知識圖譜等技能;才發現,單一技術並非市場真正的需求,倒是把所有技能集中到一個開放平台,更能增加行業效率。2018年,健康有益將模式更進一步,上線Health AI開放平台。

「在整個串聯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這就像一個『腦結構』,所以百度提出百度大腦,健康有益有ego大腦,並不是跟流行,大家都做了一樣的探索,這是殊途同歸的結果。」基於一個東西研究出來之後,又陸續做了許多東西,然後進行歸類,再打造成系列產品。好像食品公司先出甜食,再出咸食,最終做成一系列兒童食品。

現在,生產技術模塊向B端市場售賣,已經是AI行業的主流模式。

創業沒有神話,商業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。健康有益公司展示了,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,是經過不斷嘗試與修正。一個起飛的賽道,來自於放眼世界的需要之後,找到自己最高的目標,帶起自己的風口。


未來佈局:你還沒跟上,下一個已經來了


立下初步根基的健康有益,並未停留於此,他們以積極的姿態,投入MR與混合現實的開發。

「提前佈局下一世代的科技創新,絕對是必要中的必要。」放眼全球大型企業、新創企業,對於投入「尚不可知的未來」絕不手軟。何況趨勢是有跡可尋的,儘管只是出於預測,軟硬件算法、算力的提升,已經為產業帶來巨大改變。



只要有攝像頭、屏幕這兩項硬體元素,未來場景不一定是在智慧手機上。



從當下流行的手機鏡頭和螢幕來看,iPhone利用鏡頭進行人臉辨識,Oppo和vivo除了跟進類似功能,也持續著墨新的可能,意味手機鏡頭和螢幕的未來,仍有許多想像空間。有一天,虛擬場景與現實場景相互混合,無論是遊戲、會議,不在場的兩個人,將建構出新的交流場景,屆時鏡頭與螢幕,還可能再有一波升級。提前佈局MR技術的李宇欣,已預備自己加入戰局。

「現在的技術,在現在的時代是夠用的。但不斷佈局的過程中,會看見很大的進步空間,包括攝像頭、屏幕,只要有這兩項硬體元素,未來場景不一定是發生在智慧手機上。」未來技術的佈局,必須要先於這個時代的需求。

這是一場永不停止的賽跑。「除了MR,其實還有好多新科技,必須一同跟進。新技術不斷迭代,很可能你還沒跟上一個新技術,它就突然消失,而下一個技術已經來了。」想走得又長又遠,既需要綜觀全局,還要預測未來。創業,考驗李宇欣隨時保持備戰狀態。

確認市場定位,建立技術壁壘,修正商業模式,進行未來佈局。一步一步,李宇欣建構出自己AI+健康的商業版圖。



成功源於思考


一、如果你也在建立一個平台,確認市場定位、建立技術壁壘、修正商業模式、進行未來布局,你的平台正在哪一階段?

二 、你的專業是否有可能用來服務整個產業,你的行業中存在什麼挑戰?

三、有什麼樣的新科技可能影響你的平台,或能升級你的平台?它是一個關鍵需求嗎?

0 評論
2

閱讀,引你攀向顛峰

留言給雪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