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寫在前面》外文系畢業、年過35歲的Jo大,勇敢離職後,展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。而他如何仗著自修而成的前端技術,成功進軍雪梨科技業,最後還在西方文化下成為帶隊的主管?雪梨的科技日商,又是什麼樣子?
本文出自於 Clubhouse 線上活動《從日本科技公司的職場經歷,聊雪梨科技業 & 跨國遠距工作》,想follow更多節目,請在Clubhouse上追蹤K哥。
雪倫:你怎麼運用旅遊簽證來到雪梨科技業工作,可否把你找工作的秘訣分享給大家?當初怎麼想到要一邊旅行一邊找工作,不斷燒錢時,壓力會不會很大?
Jo大:35歲的時候,我和老闆起了很大的衝突。老實說,因為大受刺激,才讓我毅然決然離職,尋找海外工作的機會。當時我的心態很開放,美國、荷蘭、菲律賓的面試來者不拒。直到朋友問我為什麼不考慮雪梨,我想說對啊,我特別喜歡澳洲,過去曾三度造訪這個國家,於是我決定前往雪梨直接找工作。

還沒找到工作的時候,確實面對巨大的徬徨和壓力。在這裡,我給大家三個建議:
(一)心態很重要:你要不斷嘗試。你要知道,失敗基本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畢竟他們不認識你,不了解一個外國人是否能夠勝任這份工作。而且找工作其實是一種緣份,像我的一項專業技術,前面幾間公司都不是挺看重,但是面試到某一間公司時,他們就缺我這種人才,對我非常感興趣。
(二)人脈很重要。我加入當地教會,把需要找工作的人組織起來,一起做專案,藉由這些交流資源共享,朋友之間可以互相推薦好機會。
(三)為自己預備備案:當時我用旅行簽證來雪梨找工作,但是旅行簽證只允許你待三個月。所以我加入澳洲的接案平台Toptal,當時接一個案子,一天也能賺到12,000台幣。不只如此,我也預備了學生簽證,以防我沒在時間內找到工作,可以延時我的離境時間。雖然我很幸運地在第三個月找到工作,我沒有真正使用到這些備案,但是萬全預備下,就不怕飛到當地找工作。
順帶一提的是,當時我與不同國籍的朋友共享租屋(share house),以及參與三四輪 Toptal 接案平台的面試,這對我後來實際應對工作面試非常有幫助。
有些人會讓配偶先來讀書,透過配偶的學生簽證,讓自己在澳洲找工作的時限能延長,這些都是可以變通使用的方法。
雪倫:你如何在西方文化下,一路晉升管理職,可以聊聊這段故事嗎?你覺得,什麼樣的人更能在澳洲職場獲得肯定?
(一)專業很重要。但是西方人在面試時,更看重你是不是一個好合作的人?身為華人,通常都在意你的技術強不強,但是在雪梨,有時候你技術不夠強,他們還是會錄取你,關鍵是,你是一個他們能一起co-work的夥伴。你要讓他們覺得你是一個可以溝通的人。我們之前從台灣招人,因為這位技術人不善言詞,團隊主管們和我確認了三次是否真的能錄取他。但是我認識他,我知道這個人真的沒問題,所以我和團隊保證我們可以錄取他。但是你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知道,技術再強,也不是他們錄取你的主要原因。

(二)我認為,自己在雪梨晉升主管職,很重要的特質就是熱心一點。你樂意去做那些你Job Description之外的事情,當機會來到時,大家就會想到你。我當初從基層人員起步,一路升遷了兩次,因為無論每次分派額外的任務給我,我都很樂意接受。
另外,選擇加入新創公司,你也更有機會能承擔重任。第三次升遷的機遇,是公司CTO離職,我和另外一位同事把CTO負責的業務承接下來,沒想到我們都能cover過來,公司乾脆不補CTO了。而這個機遇,讓我有機會接受公司的管理者培訓,學習如何激勵團隊、發揮同事的長才,對我而言是難能可貴的經歷。
雪倫:在雪梨公司工作,應該怎麼談薪資?澳洲職場在文化上與華人職場有何不同?
在公司決定錄取你之後,你要勇敢談薪資,你不妨想想,談不成也沒關係,但是沒談肯定沒機會。
其實你可以換位以面試官的角度思考,他已經面試你好幾輪,這個過程很累人,他們也急著找到人。這時候,如果為你加一些薪資,就能讓你開心地加入,他們也是願意的。
更重要的是,薪資預算一直都存在,錢也不是面試官的。如果你能解決他們正在面對的問題,幫助他們達到工作績效,給出高一點的薪資就不是問題。
澳洲文化更傾向直接溝通,我發現這和我的個性也很相仿。舉例來說,之前華人會開玩笑說,「當老闆問『你在忙嗎』,究竟要怎麼回答才正確?」在雪梨,我會直接說,「我現在有事,可以等到xxx時間」。同樣,談薪資也要直接,試不成無所謂,但一定要去試試看。
我的方法是,拿著另一間公司的offer把薪水再往上談,也讓老闆知道接下來我會帶妻子搬遷過來,需要負擔更高的生活費。就這樣,我談到比原本高出50%的薪資。
澳洲文化是很直接的,當我有了新計劃,我直接告知公司我找到了新工作(而不是說我要休息一陣子…)。沒想到,因我手上負責兩三項重要專案;而團隊其他人離職的消息,也讓公司倍感壓力;老闆便直接問我多少薪資可以留下來。我發現,擁有談判的籌碼很重要,我因此順利在原公司談到優渥的加薪。而我的作法也參考了這篇文章。
雪倫:當遠距工作成為全球不斷討論的議題,我知道你們遠距工作了一年,到這週才恢復「半遠距」狀態—— 一週有兩三天進公司,兩三天在家上班。可否聊聊你們日商在雪梨的遠距辦公模式?
日本公司對於遠距辦公還是很保守。我最初在雪梨新創公司工作時,雖然沒有疫情問題,但只要有合理的原因,你可以提前申請遠距工作。相較之下,雖然我現在在大型科技跨國公司工作,但是日商對於遠距工作比較陌生,當許多公司宣布遠距辦公時,我們公司一直保持觀望狀態,直到政府勒令,才真正實施在家上班。
很有趣的是,直到遠距工作模式實施後,公司才發現原來生產力不降反增。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,公司開始考慮遠距雇用印度人才。因為聘請一個雪梨人才所需的成本,可以招募三四個印度人了。我也和主管提出了我的疑慮,因為我們開始遇缺不補,把資源外包到印度,這對我們發展自己的團隊而言,並不是一個好現象。
雪倫聊遠距工作那些事 Jo大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,當公司被迫轉型成「遠距模式」,其實很多公司處於觀望階段,對於新模式感到遲疑。尤其是亞洲文化下、從來不曾實施遠距工作的公司,其實很擔心這樣的模式能否奏效,不進辦公室,大家還會認真上班嗎?然而當公司最終被迫轉為遠距模式,他們竟然發現:生產力持續增長。 在 遠距時代下,哪一種人才會勝出 Podcast中,我曾經提到,遠距工作會為了省下許多經費,但這個模式絕不是為了外包和省錢存在的。想讓「公司治理」經歷遠距模式帶來的紅利,必須了解到遠距的意義,在於釋放一種自由的模式,這將助你首先獲得新時代人才。 這些掙扎的過程,或許是轉型遠距模式的必經之路。打破辦公室的圍牆,確實需要全新的思路,這也是為何許多大企業轉型遠距辦公時,耗費幾年時間聘請顧問公司協助轉型,在文化與管理制度上,做好方方面面充足的準備。 無論如何,上述這些討論,希望幫助你面對未來的工作方式,提前做好心理準備。未來,你可能會加入遠距工作的公司,但是不一定每個公司都轉型完畢,都需要我們去磨合與溝通。
最後,Jo大提醒,來雪梨工作不要只是為了薪資,先來這裡累積第一份經驗更重要。台灣人技術實力很強,而澳洲則是在敏捷管理的實踐上,走在前面。海外工作時,台灣人可以好好運用自己的優勢。而雪梨重視家庭生活、4點半下班的文化,往往是最吸引人之處。
關注Jo大FB社團:台灣開發者在澳洲
收聽Jo大Podcast:flycoder 飛行開發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