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國際職場那些事 未滿 30 晉升主管? 有時候你需要的是勇氣和機遇——互聯網產業給了什麼機會(上)

未滿 30 晉升主管? 有時候你需要的是勇氣和機遇——互聯網產業給了什麼機會(上)

作者 Sharon
4 留言

<寫在前面>:互聯網產業是一個有意思的存在。這裡充滿衝突的故事,若能跟上一波趨勢,往往獲得很大的成就。年輕人最懂、最在行的互聯網世界,讓他們握有彎道超車的機會。本期專題聚焦中文市場——中國大陸的互聯網產業,這些業內年輕人,如何在一波熱潮中抓住難得機遇,在這個高壓、衝突、變化、刺激、高速的產業中,生存、掙扎、突破、並取得先機。

(封面照片是阿里AI產品設計師 Ian)



29歲那年,Ian 在ofo共享單車仍在風口浪尖之際,升為全球品牌及社群媒體負責人,帶領兩個小團隊。每一財年,他要為手上100萬美元預算,擔負成敗。

Ian 手上兩個部門,一個是設計團隊,一個是廣告投放團隊: 「每個設計改動,都會對廣告成本產生變化。設計要對廣告負責:100萬美金我要怎麼管理?要達到多大的粉絲曝光效應?——設計師能體現的實際價值,也就出來了。

除了直接帶領兩個團隊;他與海外分公司涵蓋20個國家、一共約60人採虛線匯報(非直屬)的國外團隊,一同將ofo推向全球。這讓 Ian 提前站在不同視野,看待設計對商業的影響。

我問他,這麼年輕成為主管有什麼感想?他老實地笑著告訴我:「其實沒有什麼感覺,因為我這個年紀在這裡很真的很一般。我當時的CEO就是92、93年的年輕人。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。」

現在,Ian 轉戰阿里巴巴擔任AI產品設計師,目標在35歲之前,攻下P8~P9(年薪600萬~1000萬)。

XXX

剛入職場一年,Cheer 28歲就升為螞蜂窩飯店內容的運營負責人,31歲帶領團隊已達25人,參與了中國最大旅遊攻略平台一路的創建歷程。

現在,Cheer 加入字節跳動(抖音母公司)作為產品運營負責人,會見的客戶來自各大企業創辦人與VP;與聰明人對話,見識業界一流的操作,是Cheer高壓工作裡最覺樂趣之處:「每次聽見那些絕妙的策略,我會拿去與其他客戶交流,他們覺得你怎麼這麼強,其實因為和我聊天的人很厲害。」

不過看似滿腔熱血的背後,Cheer 的現實生活一點不夢幻。



一肩扛起近20億人民幣的年度業績。每早一睜眼,就是業績目標,心裡想著還欠公司多少錢!


一肩扛起近20億人民幣的年度業績,說壓力大還太輕描淡寫: 「公司每兩個月review一次,每次要求業績雙位數增長,你可以想一下複利之後,一年增長多少!每早一睜眼,就是業績目標,心裡想著還欠公司多少錢!

27歲畢業才踏入互聯網行業,Cheer起步比同業人都晚,回顧進入行業八年時間,一共 4 次幫助公司從無到有建立起一個新平台: 「能做一些改變行業的事情,我會覺得很有成就感。」

XXX

身為知名互聯網公司 YY(匿名)台灣區行銷負責人 Sky,因為2016年一場旅行,決定投入蓬勃的大陸市場,30歲的他,獨自飛往了一個全新國度。

當時,中國互聯網產業正值爆發期,經歷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:「我才到職兩三個月,就問我要不要做其他市場:你想負責東半球,還是西半球,你來選一個。」剛進國際市場部,掐指一算團隊不過20人;短短四年,這一部門今天已經增長至上百名員工。

「那時我老闆是南美人,設計團隊是菲律賓人,還有很多新加坡同事。我預期在大陸工作是說中文,結果我們人在深圳,卻經常用英文溝通。」 國際市場部的人才來自全球各地,每個人都貢獻屬於自己的文化經驗。

從加入時的一片荒蕪,走到如今百花齊放。Sky 見證公司從0走到1的創業歷程,將產品成功拓展至全球,參與許多歷史性時刻。Sky 除了帶領團隊落實新零售戰略,他亦扮演起空中飛人的角色——飛往各地展店、品牌活動、記者發佈會樣樣來,在台灣經營的社群粉絲數,直逼200萬人大關。

「(這裡)晉升空間非常大,我同期的人,都負責一個國家或區域。



附註:P7、P8職級在薪資方面的overlap,來自每個人職務、經歷、談判、過往薪資不同而來的差異。


抓住機遇——大陸互聯網行業的「野蠻生長」



「野蠻生長」 是多數人給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一個形容詞——你有機會去創造,只要你敢做,你會有回報。

「這是在台灣無法獲得的機會,」Ian 在阿里巴巴負責的兒童AI產品備受重視,近期成為了內部重點方向。景觀設計系畢業的他,怎麼也沒想過,自己能掌握前衛科技,成為一位AI產品設計師。

這裡瀰漫的一股文化是「試錯」。方向策略不斷改變,你總在面對衝擊與調整。唯一不變的——就是不斷改變。公司願意投入成本嘗試錯誤、承擔失敗。「試錯」是一種心理狀態,只要覺得不行了,沒關係,我可以再變。

很亂!處於一種發展成形的過程,一直發展、也一直變化,組織不斷變動,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建立起來」 Sky 到職時,一切都在開創初期,什麼都得親自下海做。

一般品牌公司都請代理商買廣告,Sky 卻連下廣告都自己操刀,這在台灣是從未有過的事情:「沒辦法,公司以前從社群起家,從來沒買過廣告,沒有人懂怎麼做。」

正因如此,YY 很愛使用具備創業經驗的人:「我們當中有人開過廣告公司;也偏愛那些擁有印度、印尼、俄羅斯、西歐這些重點市場經驗的人才。



 國際市場部的人才來自全球各地,每個人都貢獻屬於自己的文化經驗。


互聯網行業,維持了一種靈活應變的彈性,隨時可變,隨時可調整,隨時接受失敗,隨時重新再來。然而一體兩面地,活在高壓節奏下的他們,也經常陷入迷惘:質疑自己半年來、一年來,不斷砍掉重練,反反覆覆究竟成就了什麼?

追根究柢,互聯網的真正思維是:一旦試驗成功,爆款產品就火了,所有投入也值了。

從來沒有「嚴謹決策」這回事,多數公司不惜砸重金試錯:一般公司如果耗時兩三年研究一個產品,測試過後再上線;互聯網行業的邏輯,完全不是這樣操作的。這樣的精神在阿里巴巴得到完全的體現。

打造一個新產品,阿里巴巴是不做內部測試的。他們認為:測試環境都是虛假的,唯有產品上線,面對真實用戶,一切才開始。每個產品才做3個月,必須上線,失敗就重來,頻繁加班是常態。

然而員工的真實體驗是:不斷調整、不斷改變;做一半,就突然撒手,又突然急轉彎;不確定今天手中的明日之星,明天會否還存在舞台中心,質疑自己白忙一場……。Cheer 語重心長地提醒:「在這個行業裡很重要的是,你不要玻璃心。」

曾經在樂視和 ofo 工作的 Ian,切身經歷兩間企業從紅極一時,淪落至徹底破產。資本熱錢成就出時代英雄,覆舟的速度也不眨眼。浪尖與泡沫有時候僅一線之隔。

矛盾的是,正是這種快速求變的節奏, 讓年輕人躍上了世界中心。

互聯網看重年輕人,流量從年輕人而來,產品能夠被成就,也是靠年輕人用起來的。年輕人,理當成為時代的受益者。

「我剛加入 YY 時30歲,我老闆當時和我年紀一樣,他要管理整個國際部;負責『半個地球』的另外兩個人,都才26歲。」Sky回憶道。


(未完待續…趕快閱讀下集:高額報酬的「殘酷時間賽」:只要你敢做,就會有回報。




# Clubhouse來了:本週日晚上8點,K哥雪倫與華為人聊職場。

一起交流:AI & IoT趨勢下的職場機遇;如何預備,才能讓自己35歲後無往不利?台灣人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?(錯過的人,別錯過精采筆記:如何利用科技趨勢,抓住職場機遇,年年加薪?

Clubhouse聊職涯
4 留言
6

閱讀,引你攀向顛峰

4 留言

Kai March 15, 2021 - 3:17 pm

很期待下一集,謝謝有這麼棒的故事可以分享

回覆
Sharon March 18, 2021 - 2:39 pm

很開心,謝謝你的支持,下集出來囉!

回覆
Stanley February 9, 2022 - 11:46 pm

這集的節目,真的很棒,透過大陸實際成功的年輕人,把真實的訊息傳遞給我們,這資訊對於台灣太重要了。台灣現在的資訊太過意識形態,媒體無法用國際及宏觀視野來真事呈現;以致於最後lan提到台灣把人照顧太好了,這真的是一種警示,感謝雪倫錄下這集節目。

回覆
Sharon March 5, 2022 - 2:47 am

謝謝Stanley留言,很開心你喜歡節目。當初我也怕這些話很直接哈,但我覺得很誠實有意思,也有些啟發。很開心你願意聽,也能欣賞它。你的留言也給了我一些啟發!其實這類的訊息也可以更多地探究、討論 🙂 祝好喔!

回覆

留言給雪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