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國際職場那些事 在這個行業,你不要玻璃心:高額報酬的「殘酷時間賽」——互聯網產業給了什麼機會?(下)

在這個行業,你不要玻璃心:高額報酬的「殘酷時間賽」——互聯網產業給了什麼機會?(下)

作者 Sharon
0 評論
<寫在前面>互聯網產業是一個有意思的存在。這裡充滿衝突的故事,若能跟上一波趨勢,往往獲得很大的成就。年輕人最懂、最在行的互聯網世界,讓他們握有彎道超車的機會。


點擊:一邊收聽 Apple Podcast,一邊閱讀文章。


互聯網產業,是媒體鎂光燈下的焦點,也是專屬於年輕人的舞台。高額的薪酬回報下,躍躍欲試的人蜂擁不斷。(閱讀上集:未滿 30 晉升主管? 有時候你需要的是勇氣和機遇

「只要你投入,就有相對應的回報。」 是業界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

記得Cheer接受我採訪的隔一天是星期日,但她還得早早上班。字節跳動一週上班6天,另一週上班5天,他們管這叫休「大小週」。多的這一天,薪資以 2 倍計算。

互聯網行業有個不成文的潛規則——每間公司升遷制度向阿里巴巴看齊,薪資也清清楚楚:P4-P5屬於入行大頭兵;P6執行者的年薪大約30-56萬人民幣;P7除了執行還要帶領一個團隊,年薪大約70-200萬人民幣;P8除了帶領一個團隊,還要運營一項業務,年薪可達150-250萬人民幣。互聯網產業裡的每個人,都可以在這張表中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

當初Cheer在阿里談到的薪資如上,雖然後來她並沒有選擇阿里。但資訊仍具參考性。


互聯網行業裡的時間計算,以一種「極致壓縮」的形式運轉,參賽者仿佛各自駕駛一班雲霄飛車,一鳴槍即奮力直奔——用自己的10年,活出別人30年的成就——按下了人生的快轉鍵。

高額報酬,是這場遊戲的回饋,或許也促使了這個行業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。升遷、跳槽、配股、加薪,構成了業界的主流價值觀。

「三年不跳槽,恐被質疑不思進取,沒有保持火力、戰鬥力。」當初這樣的想法,一度造成Cheer巨大壓力,她在中國大陸最大的旅遊攻略平台螞蜂窩待了 7 年半,想要轉換跑道時,深怕這種「業界沒說出口」的潛規則,變成自己的致命傷。

阿里巴巴內部更有 「361淘汰機制」:每半年評估一次績效,同儕互相被排名。員工分為三類人:有能力的3成同仁會得到優良績效;6成同仁表現中等;剩下最後 1 成的人被視為能力不佳,列為淘汰邊緣。如果一個財年兩次考核都被評為 1 ,就會被開除。

畢業之後,加入互聯網行業的新血們,瞬間進入這場「時間的賽跑」:30歲之前必須晉升P6-P7,最好帶領一個小團隊;35歲至少升P8,負責一項業務,年薪約600萬~1000萬新台幣。惟恐沒做到,下一個被裁掉的是自己。每個人,提前為自己的40歲做足了預備。

這是一個戰場,一座殘酷舞台;然而年輕人風起雲湧,90後創業家代有新人出。



Ian 在阿里設計大會的發表


台灣人融入大陸互聯網公司 你要很拼命,強適應!



卻不是每個人都適應這樣的戰場。每個台灣人,都必須經歷一個轉化的過程。

「執行、談判、拓展業務……」Cheer笑稱「爭吵」是一種生活寫照。一人肩負上億人民幣業績,若非一個又一個甘於奉上青春的熱血青年,哪能締造出營收奇蹟。

「你要很拼命,強適應!」不斷讓自己轉換狀態,是一種投入工作的努力程度。 在台灣同學眼中,Cheer是那種「很敢競爭」的類型,來到大陸,卻覺得自己像一隻小綿羊。

台灣人表達比較客氣,能做到幾分說幾分話,給出承諾時顧慮多,行動較保守,速度相對慢。相反地,大陸人的溝通方式不一樣,成果還沒出來,他先承諾你。面對他們的 「敢」,Sky 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: 「我學到台灣人要對自己有信心,你值得在職場展現自己。」

除了強勢溝通,人脈資源也必須後天補齊。Cheer曾經見識一位大陸的年輕朋友以新人之姿加入公司,推動業務的速度如同老手。他一進公司,一看許多舊同事,立刻拉了一個群,一位位舊同事相繼把過往人脈相拉入群,事情馬上成就了。回憶這段歷程,Cheer分析已經不是台灣人的能力問題,比拼人脈這件事,急不來,卻需要趁早累積。

「你需要有抗壓性,適應力,能面對競爭」 Ian 說。



瞬息萬變的行業焦慮 超前面對「未來危機感」



高壓快節奏之下,確實不是每個人都順著 「標準體制」 往上爬。

有一些人,賺得互聯網產業的資歷後,繼而轉戰傳統行業,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。舉例來說,他們可能幫助王老吉這個老字號的飲料品牌,線上化、年輕化;又或者,一票人投入平安集團,協助推動陸金所(互聯網金融)上市。以過往6-7成的薪資,圖一份安定。

畢竟不是每個人,皆能堅持在這條軌道上,馬不停地狂奔。許多人受不了工作強度,不少互聯網公司的員工流動率極高:「這波人倒下了,再有一波人起來,那波人再倒下來,新一波人又興起。」仿佛一幅互聯網行業眾生相。

被壓縮的時間裡,每個年輕人都無法逃避面對「未來危機感」。不停歇地浮沈於變動中,被瞬息萬變充滿不確定的行業焦慮包圍著。

年輕苦一下,賺得多一些,坐領股票,提前退休。是許多人心中的夢想。

「下一步要做什麼,如何拿到更多錢,我的晉升之路很明確。」Cheer說。

2020年估值達1800億美元的字節跳動,何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?追究起來,除了高層管理者的前瞻力,抓住微影片浪潮、持續擴張外,Cheer分析,「管理團隊如何確保大量的執行人力,又維持大量人力的戰鬥力」,是公司能以勝出的關鍵。

中國互聯網行業高速狂飆,生猛長成,然而有時候長得太快,企業文化還來不及跟上。身處行業裡的人,顯得焦慮。

不過文化這一點,YY(匿名/Sky的公司) 似乎做得還不錯。

YY的成功,靠著一群粉絲用戶的存在。但厲害的是,它的粉絲不只用戶;創辦人的領袖魅力,讓員工也甘心臣服於他改變世界的夢想,一同奮戰。

Lan 憶起初創階段:「當時玩得很開心,加班也沒關係。就是大家希望一起把這件事做好。」公司自由的氣氛,讓人情願為之奮鬥。



管理團隊如何確保大量的執行人力,又維持大量人力的戰鬥力,是互聯網公司能以勝出的關鍵。


台灣人進軍大陸,還有優勢嗎?



2016、2017年,被 Ian 視為「台灣設計師」享有特殊紅利的最後一波。當時大陸對台灣人的設計感與國際化視野有很好的印象。身懷設計專業的 Ian,一路獲得備受器重的機會:「我得到了很大的成就,很想分享給身邊的人,」

「我想招募很多台灣人。」Ian 計畫運用手邊資源,多雇一些台灣人來打拼,「很可惜的是,那時候沒有找到一個敢放下一切追求機會的人。」

積極面試台灣人的他,卻面臨了沒想過的掙扎。來應徵的台灣員工,問他的第一個問題都是:「我來了怎麼辦?」

「他對住宿的擔憂,給我很大的壓力。在你沒有海外工作經驗時,我給你第一線嘗試的機會,也願意給你回報。但你擔憂很多安頓的事情,我也有壓力。」Ian 身為主管扛著團隊業績的高壓,「我在前面衝,需要有人來幫我。」

「後來我放棄了,」Ian 發現,想招台灣人,要付出的成本太大;自己似乎還得肩負對方生活的責任: 「身為主管,我把你招來了,除了培養你這個人,我會不會還需要照顧你的生活、幫助你的工作、料理你的人,你生病了怎麼辦?」

或許來應試的人,帶著尚未獨立的依賴心;又或許,來的人,帶著台幹時期的預想,期待公司將一切照料妥當。但這對制度尚未完善的新創公司、local hire就能找到相應人才的前提下,尤為困難。

「我剛來的時候,福利待遇也不完善,但只要有相對應的投入,你會收穫相應的回報。」Ian 第一份海外工作駐派樂視香港分公司,當初他一見機會馬上就去了,幾個人擠一間宿舍,生活條件並不優渥。但這份工作,打開了他的冒險之旅,爾後他獲得機會調派美國與北京,造就了今天一切的機遇。

「我感覺,很多人對安頓的渴望,大於對機會的渴求。」 多數人會選擇相對安穩的生活方式;然而每個人探索新大陸,都需要離開原來的地方;你需要處理你沒處理過的狀況,包括未知與孤單;在這過程中,驅動你的是勇氣和野心。

當初台灣人仗著設計能力與國際視野,優勢很突出;但是今天大陸的互聯網行業具有一定程度的優勢,他們在移動互聯網和App應用方面更為超前,別人就不見得把你看成先驅者,這與你待在哪一個產業領域有關係。

過去互聯網行業還未成氣候,產業沒有這麼多機會沈澱,你的機會就很多。但隨時間過去,他們不管能力如何,透過不斷試錯累積了越來越多的實戰經驗,會期待你也具備相同的經驗值。

時至今日,台灣人進軍中國互聯網行業,還有什麼機遇呢? 可能「台灣設計師」不再總是無往不利,但只要你敢試,互聯網給年輕人的舞台,一直都在。

台灣人進入中國大陸市場,進入了一種「公平競爭」,只因你是台灣人就錄取你,對你具有特別的好印象,這樣的紅利期瀕臨尾聲。「公平競爭」意味更劇烈的賽局,你的競爭者多了,你們被放在同一條起跑線上。

「但互聯網產業裡,年輕人的優勢一直存在,機會也一定有。這個行業就是只要努力,就有相應的回報。」Ian說。




成功源於思考

一、身為一位市場開拓者,你需要和大陸公司談生意,回顧一下合作中有沒有難以取得共識、不斷磨合的部分。當你理解了中國大陸互聯網產業思維時,你覺得溝通上有什麼可以調整之處,好達到你的目標?
二、除了互聯網產業,有沒有哪一個產業屬於正在發展的賽道(ex: AI、5G、科技+醫療...),具有未來發展的前景,又和你的志趣專業相符合?
三、若想前往海外工作,你可否揣測一下面試的主管在意什麼?他的心境與壓力是什麼,你要如何幫助他?
0 評論
0

閱讀,引你攀向顛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