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第一份海外工作,往往是最讓人裹足不前的階段。你可能正忙碌於現在的工作,沒有心力做十足的預備;一方面對於眼前的職場瓶頸、成長停滯的狀態,感到煩心焦慮;卻又懷疑自己,是否有能力被海外公司認可和接受。你可能嘗試找過幾次海外工作,但幾次毫無音訊之後,感覺出國之路似乎遙不可及……。
如果上述說的是你,我完全可以理解你的感受。因為過去我自己,也走過相同的階段。我經常上網搜尋海外工作的機會,但投遞了一些履歷,卻久久沒有回音。後來我才了解,你需要「策略性地生出」第一份海外工作。當你把「第一份海外工作」放在履歷表上,一切都會順利許多。
如果你已經具備了一些工作經歷,正考慮往海外發展,可以參考一下這六種方式喔!
一邊閱讀,一邊收聽本集Podcast,請點擊:https://apple.co/3o0r6pE
一、加入海外小型公司
新創公司因為還在發展期,特別需要人才,又不像大型公司一個熱門職缺充斥上百競爭者;不一定那麼多人會發現它、找到它,這讓你更容易找到第一份的海外工作。
我們身邊還有一位朋友掌握了機會,成為小型公司的高階主管,使他往後求職一路暢通。他的路線是,先透過在知名外商任職管理顧問的背景,拿到海外新創公司COO職位。自此之後,他很容易在海外找到企業規模更大的C level職缺,順利把自己槓桿到更高的崗位,最終在大型集團晉升為高階主管。除此之外,我也聽過不少人先在美國加入小型科技公司,爾後再轉戰臉書、谷歌等大型企業者。

加入當地小公司不難,但是居住在當地比較容易取得機會,因為你方便參與各輪面試。想當然爾,用心預備履歷與模擬面試,都是必須的過程。
當然現在疫情期間,一些海外公司可能特別開放Remote Work的選項,可以把握時機預先卡位。像我身邊有人從韓國應徵到雪梨的公司,但現在鎖國狀態下,她都是在韓國遠端工作。一直到疫情結束後,她才有辦法飛過來。現在這個特殊時期,更可能接受遠距工作,並讓你獲得線上面試的機會。
總而言之,加入小型新創公司,對於年輕有能力的人來說,是特別好的機會。他能以在年輕的時候就晉升領導職,帶領許多比他更年輕的團隊。不會因為企業傳統、資深團隊林立的情況,阻擋了升遷,也不會因為大企業都讓資深的主管前去海外,而錯失進入國際職場的機會。
二、從台商海外分公司切入
從台資公司起步,是海外工作非常好的切入點,不少人甚至能直接在台灣面試。K哥自己就曾協助台商開拓中國市場。
我們身邊也有一個朋友,沒有海外學歷,卻立志到歐洲工作。沒有任何出國生活的經驗,就想飛到歐洲工作,聽起來很不容易。但他採取的第一步就是,進入台資小公司的英國分部,擔任技術職位。不過,只在英國小公司工作,並未使他滿足。適應了英國的工作環境後,他持續尋找新機會,最後順利進入大型跨國公司的歐洲分部。他的路線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。
K哥當初並不是刻意要去海外工作,只是計劃在顧問行業深根,剛好有一間台商公司希望外派一位顧問在上海徐家匯開拓,這個契機才打開了我們的海外工作之旅。
找到這些台商公司一點也不困難,只要打開台灣的求職平台就能找到了。
三、申請跨國轉調
在跨國公司申請內部轉調,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。除了省去重新在當地面試找工作的麻煩,而且可能比外部求職者更有競爭優勢。你可能更早知道相關職缺釋出的消息,可以趁早出擊。
不過轉調機會的多寡,往往取決於公司制度。有些跨國公司對於人才轉調非常開放,例如臉書為了留才,內部有政策規定主管不能妨礙任何員工轉調部門;也就是說,員工若在工作上遇到停滯期,可以選擇到新部門發展,如此一來,員工就能保持在成長狀態。公司的想法是,只要還有成長的空間,就可能降低離職率。而當公司有這樣的開放文化時,轉調其他國家的機會就容易得多。
想要內部轉調,你個人的聲譽經營就很重要。這意味你需要重視自己在部門內的表現,也把握與其他部門合作時,留下好印象。

我身邊有朋友從雪梨公司的產品經理一職,轉調到矽谷;也看過一位技術主管從矽谷轉調至雪梨的案例。在轉調過程中,將你的專業、所擅長的領域,對應到另一國家找到相匹配的職位,是非常重要的關鍵。像是銷售業務這類的職缺,較不容易到處換國家。但另一方面,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在創業階段,我仍然聽過身邊有兩個優秀的朋友,儘管從事市場工作,因為市場拓展的成果亮眼,都被主管詢問是否想轉調至西歐等其他國家。
打聽一下,你的公司有跨國轉調的機會嗎?留意一下,近期有沒有與你相匹配的職缺。把握個人表現,也觀察公司內部對於轉調所抱持的態度,提前尋找預備其他國家裡與你專業相匹配的職位,都會讓你的轉調過程更順利。
四、透過獵頭尋找海外工作
當你具備一定的工作資歷時,想要追求海外管理職,倚靠獵頭不失為一個好方法。當然能直接找獵頭,通常你的工作資歷已經不錯了。
確實有些工作機會,不會在一般求職網站上釋出,只掌握在獵頭手中。這類職缺通常涉及管理層或特殊專業;曾開放在市場上一段時間,卻招不到適合的人。也有些企業本身就配有招聘預算,HR把自己的招聘業務外包給獵頭公司,以省下自己內部的工作量。上述種種狀況,都是獵頭手上握有一些重要職缺的原因。
由於我們對海外市場不熟悉,如果有一位獵頭作為中間人從旁協助,就能預先幫助你了解當地市場狀態,讓你了解公司對於該職缺有什麼需求和期待,甚至幫助你修改履歷,使你勝任面試流程。由於有一個中間人,什麼問題你都可以請教詢問,甚至幫助你爭取薪資。不過需要了解的是,因為獵頭還是以成單(獲取佣金)為目標,他們並不一定會極力為你爭取最高薪資,他們的最終目標,往往還是依照企業的預算,盡可能促成成單的可能。瞭解了這點,你可以評估一下最終薪資是否合理,為自己主動爭取。
要怎麼找到適合的獵頭呢?除了透過信任的朋友、校友介紹,或把自己Linkedin履歷設計好,也能讓獵頭主動找上你。
五、考取稀缺的國際證照
曾幾何時,人人津津樂道只要有一張CISCO CCNP,就能保障你的職涯發展;後來幾年,CFA證照一度紅遍金融圈,一張證照就能保證年薪突破500萬。國際證照往往是全球通行證,讓不同國家、不同公司的人,透過一張公開認證的全球證照,能確認你的專業符合需求。
當然,隨著時間推移,越來越多人考取了上述證照,這些國際證照的價值也就逐漸降低。但是不變的一個事實是:如果你在第一時間取得稀缺的國際證照,便能為自己打開一條新的路。
K哥自己就深受其惠,當他成為大中華區第一位取得Jira Expert認證的專家時,馬上深刻感受到,在第一時間考取這張證照,對職涯有很大的助益。當時Jira在全球如日中天,全球考過的人不到200位。當他取得證照時,各國公司主動加他為Linkedin好友,有的問他是否願意接一些遠距工作的專案作為副業;有的問他是否願意幫助他們公司開拓中國事業;還有公司願意擔保工作簽證,送去德國法蘭克福工作。這一切,只因為取得了一張含金量高的國際認證。
為了讓大家方便理解,我隨意Google搜了一個網站與你們分享。像我說的這張Jira Expert證照,竟然也有一個網站專門網羅相關人才,讓各國公司可以快速雇用到適合的Jira專家。

在你所屬的行業裡,有沒有一張這樣的證照?或是在你的行業裡,有沒有哪一塊專業領域,你看好它的未來趨勢?投入一項專業領域,觀察一下,這項專業在國際間有沒有一些重要的認證。有些認證只在那個行業裡有名,你得深入這些領域,才會發現它們的存在。在最早的時間考取重要的國際證照,有望為你打開全球的大門,獲得第一塊海外工作的敲門磚。
六、業內引薦
到了一定的工作資歷後,你靠的就不再是投遞履歷,而是人脈。很多機會,有時候最先開放給公司內部推薦,因為誰都想要找信得過的人。如果透過業內朋友推薦,你就直接獲得了快速通行票。
我自己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,就是當地朋友為我引薦。由於這兩位友人工作表現非常好,該公司非常期待我的加入,讓我獲得視訊面試的機會。
如果你不在當地,透過人脈介紹是非常好的方式。公司一般都很怕招到不適任人選,擔心來面試的人說得好聽,卻難以合作共事。如果有人願意推薦你,那可是天大的好機會, 能讓你們的關係建立在「信任基礎」上,為你出國工作直接開出一條新捷徑。這些介紹人,通常已經在當地工作一陣子,立下了良好口碑,當他們身邊出現工作機會時,第一個就能介紹給你。
可能有人會問,究竟要如何認識這些人脈?關於人脈,除了同事、前同事,業界的合作夥伴與客戶;我還看過很多人是在無太多利害關係之下的社群裡結識。如果你有某項專業、身處某個行業,推薦你積極加入相關社群。
K哥自己就親眼見證了Jira技術社群的成長,他們以技術會友,彼此互助,有小夥伴在其中升職加薪,大夥都開心;有小夥伴遇到技術問題,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,一起辦社群活動,在北上廣深出差時網友揪團相聚。
面臨35歲門檻,很多人遇到一波裁員潮,群裡做得不錯的小夥伴,把一群35歲被資遣的朋友帶進自家公司,大家都在這間大型銀行集團控股找到一條新路,就因為這一個人的推薦。不只如此,我也在上海的校友會裡,看到很多台灣的學弟妹,透過厲害的學長姊,都被送來中國大陸同一間公司一起發展突破。所以真的不小要看這樣的機會,這是努力投履歷都不見得能獲得的。
但是要注意,人脈非常重要的一點,就是個人的形象還有信任度,我個人大推《給予: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》這本書所提到的分享理念:「當每個和你相處的人,都不會感到吃虧,那大家都會非常樂意和你當朋友,也非常願意幫這樣的人」。我真心建議大家多多給予祝福身旁的人,每個人都會有高峰和低谷,都不知道哪一天我們會需要彼此的幫助。這是我親身的經歷,當你真實投入時,就會看到那樣的關係不一般。(我也組建了 FB粉專 跨國工作者社群,歡迎加入!一起跨國跨界!)
雪倫說
最後說明一下,其實我也看過很多人在當地學校畢業後,直接進入海外大公司的人( 閱讀:如何找到你第一份海外工作?(上) );也見過一些朋友,在台灣求職平台投遞履歷,而加入了想要開拓台灣市場的海外公司;還有人雖然沒有海外工作的背景,但在一些市場拓展的特殊需求下,因為她是少數精通三種語言的人,就成功申請到雪梨的工作。
每個人的海外工作之路都不一樣,我提出的六個方法是比較general的概念,是比較可以複製的方式。如果你苦於經營第一份海外履歷,運用上述的方式能為你打開一扇門。
但是也希望大家不被侷限,如果你有一些特殊長處(例如多國語言),可以善用這些優勢。也時時留意各種求職機會,第一時間發現這些好機遇。有些機遇就是給當下剛好available的人。
最後,最重要的是,雖然我幫大家歸納了這麼多方法,但沒有一個不需要付出代價。海外工作一定找得到,但問題是你多想去,因為想要打開第一塊敲門磚,你真的需要投入時間與精力,就像我在上集文章中所說的,很多人都是200-1000封履歷後,才順利上崗!只要不放棄,機會就會是你的。
想了解更多跨國職場精采文章,歡迎 follow FB粉專 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