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全球創業什麼科技正流行/商業模式 可以「進馬斯克房間」而瘋傳的Clubhouse ,會取代 Podcast 嗎 ?

可以「進馬斯克房間」而瘋傳的Clubhouse ,會取代 Podcast 嗎 ?

作者 Sharon
0 評論

本文同步刊登於《天下雜誌換日線》

昨晚,臉書被Clubhouse當機的貼圖洗版了,我一些海內外「組建房間」的朋友們,遭遇人數不到100就當機。最好笑的是,我隨意加入的一個房間——主持人紛紛掉線,突然只剩下兩位「舉手的聽眾」有權發言,看著這兩人一頭霧水…..現場我差點沒笑死。

這幾天玩了被炒到瘋的Clubhouse,進進出出各大KOL的房間。甚至參觀了我大學同學共同組建的房間——飛碟電台直接表明「這是一場測試」,他們現場把廣播節目「搬入房間」,將Call-in換成「舉手發言」,接入背景音樂,實驗呈現於眾人眼中的「新音頻」會是什麼樣貌。

2020年炒得風聲水起的Podcast,最被點出的短板即是「社群力」不足。打開一檔節目,點選自己感興趣的主題,聽完了,似乎一切就結束了。這個過程,缺乏一種互動性,也少了傳播出去的機制。使得Podcast的影響力,受到了一些侷限。

Clubhouse把自己定義為「讓人們隨時隨地發聲、說故事、創造想法、深化友誼,並和世界各地有趣的人交流、娛樂、對話的平台。」

當我成功加入Clubhouse之後,我隨意加入感興趣的聊天室。我去了Elon Musk的房間,聽了飛碟電台的實驗測試,也去了一些朋友的聊天室閒逛,聽聽其他國家的人聊什麼。



一、Clubhouse是Zoom還是Twitter?全民「瞎子摸象」



有人說,Clubhouse是音頻;有人說,Clubhouse其實是聊天室;有人說,用起來像Zoom的聲音版;有人說,有點像Twitter可以follow名人。這陣子,聽見身邊的人對Clubhouse表達各種不同的體驗感,每個人試圖「瞎子摸象」般形容Clubhouse的樣貌。好像各有一點當今大平台的影子,但卻又不全屬於它們,它是它自己。

對我來說這是一件真有意思的事情。在社群平台早已各自雄罷一方之際,Clubhouse卻成功突圍了既有的大老級平台,找到屬於自己的全新定位。它的新定位,還確實讓社群平台的大老們緊張起來。Twitter去年11月宣布將測試一種「音頻社群」的新體驗,顯然是衝著Clubhouse而來。

Clubhouse是如何讓我覺得有趣呢?在我follow了一些各方領域的KOL後,隨即出現一列「我的演講排程表」,許多是我有興趣的議題,也有朋友發起的話題。尤其疫情期間,外加現在定居雪梨,我已經將近一年沒有參加所謂的線下演講。突然間在我手機裡,好像可以一次擁有了。

Clubhouse給我一種「虛擬TED」的感覺。不要誤會我的意思,TED每場演講只有20分鐘,上台的人有高超的「面對面互動」技巧,一人擔綱大梁,內容品質相當成熟——上述特質皆與Clubhouse不盡相同。

Clubhouse更願意把自己定位為多人、對話式、社交性。但作為一個使用者,當我拿到「自己的演講議程表」時,它給我的感覺,確實好像把線下演講搬入了虛擬空間一般。我可以看見一整天還有哪些議程能一探究竟

這是由於它的「界面設計」使然。相較於Podcast,當你點選某一檔Podcast節目時,你只能看見這位創作者的內容列表,你必須離開一檔節目,進入另一檔節目,才能看見另一位作者的內容。而Clubhouse的界面,將顯示你一天內來自不同講者的所有排程(把行事曆點開來,你還可以看見一週、一個月的議程)。這種顯示方式圍繞著用戶存在,也使這個App充滿黏著性——它讓你忍不住往下滑,看看還有哪些人正在聊些什麼。

或許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「圓桌式的多人座談」,作為一位聽眾,你也可以成為提問者。線上充滿各領域的意見領袖,你還有機會和Elon Musk、歐普拉共處一室….,對於學習知識感興趣的人,是一種有趣的體驗方式。



二、Clubhouse瘋傳早就設計好了 體現矽谷「成長駭客式」產品



矽谷投資人Andrew Chen據聞也是Clubhouse的資金方,而他不只一次公開討論成長駭客(Growth Hacker)的概念——這也運用在他投資的Clubhouse上。



Andreessen Horowitz合夥人Andrew Chen。照片來源:Andreessen Horowitz


成長駭客,是一個全新的職位名稱。根據Andrew Chen的說法,成長駭客將取代傳統的行銷VP,「這個新職位」正在和矽谷文化結合,強調優秀的行銷人員要會寫程式,有技術背景。成長駭客是行銷人員和程式工程師的綜合體。他舉例,符合成長駭客模式的公司像是Dropbox、Instagram、Pinterest、Groupon….。換句話說,產品本身就是行銷的一環,產品打從一開始在技術層面上,就具備了利於瘋傳的特質。

你不難看出,這樣的原則同樣運用在Clubhouse上,包括邀請碼設計,鎖定企業主、KOL名人作為早期使用者,在在都將行銷與技術結合一體

成長駭客的拓展方式,會在產品還在成形階段就一並設計:誰是早期理想使用者?如何能立刻讓平台具有吸引力?一旦有人加入,這項服務會鼓勵用戶、讓他們可以輕易邀請或引薦更多用戶嗎?我能做什麼瘋狂或酷炫的事情吸引注意力?最好是從來沒人嘗試過的事。你必須問自己,為什麼有人願意登記體驗新產品?

上述這些特質,是不是與當今Clubhouse的瘋傳,吻合度極高?成長駭客模式,已經是當今許多矽谷獨角獸迅速竄紅的背後原因,打造產品的邏輯與以往「先做好產品再思考行銷策略」、「行銷就是大手筆舉辦發佈會、買廣告」的思路大不相同。



三、 Clubhouse會取代Podcast嗎?



聊到這裡,或許你會以為拿到邀請碼的我,要大大唱好Clubhouse,看衰Podcast。身為一位Podcaster,我當然不會這樣說……。

好啦,不開玩笑。Podcast和Clubhouse確實很不同啊,甚至可以說是互補。我甚至認為,Clubhouse有機會成為Podcaster的福音。



Clubhouse就像一場「聽覺的event」


怎麼說呢?對內容創作者而言,Content Marketing涵蓋兩個重要層面,一是內容,二是社群。Clubhouse是名符其實的社群App,一開始就主打與各領域名人KOL的交流,加入方式也是互相推薦,聊天室裡開放了互動環節,再再補足了Podcast的封閉性。

許多Podcaster不會被既有的平台限制,延伸舉辦線上直播、線下聚會,擴展更多的互動機會。都是一樣的道理。

但是Clubhouse最缺乏的就是內容累積。談話結束就結束了,沒聽到的人,沒有重播可以聽。對Clubhouse而言,正是這種「錯過就失去」的特質,締造了它的特殊。但這種「聽後即焚」的特質,使它無法進行知識的建構。

它不像Podcast能針對一項主題(例如創業、科技、職場…)產出一系列內容,受眾隨時隨地都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,調閱某一集收聽或重聽。而這樣的內容累積和知識建構,正是作品得以傳播的關鍵。

我認為,作為一位Podcaster,大可善用這個新平台。尤其那些不使用影片和直播的內容創作者,透過Clubhouse,正好找到了音頻互動的出口,為你想帶來的溝通和傳播,融入不同的元素。

換句話說,你可以根據不同的溝通目的來使用它們Podcast著重於「想要被流傳下來」的內容,它經過設計,可能具有實用意義,受眾能隨時搜尋取得。而Clubhouse與受眾近距離對話、和業內人士連結與交流。它就像是一場「聽覺的event」。

每每推出一種新格式,就有機會帶來一種新玩法。就像在美國,知名的戲劇表演者還把Clubhouse拿來表演即興劇。而Clubhouse在台灣仍然屬於初期,儘管大批人潮蜂擁而入這個新平台,創作者仍在摸索這個新平台的可能性、研究如何創造新火花。許多KOL上線後,立刻組建活動,體驗一下這個平台「怎麼玩」。但也因為仍在測試期,深度有品質的中文討論還不多(也釀成昨晚頻頻當機事件)。作為一位內容創作者,我倒是非常期待Clubhouse的蓬勃發展下,能為文創內容領域,帶來百花齊放的可能性。

最後,分享我們的Clubhouse帳號給大家,歡迎follow。期待近期推出「雪梨科技職場&職涯」、「Clubhouse新科技」等精采討論,歡迎一起聊天。最新消息會在我們 粉絲專業「雪倫K哥在雪梨」公布喔!


延伸閱讀:CLUBHOUSE有七種玩法,你屬於哪一類人?

0 評論
4

閱讀,引你攀向顛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