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刊登於《天下雜誌換日線》
短短一週,台灣Clubhouse圈從邀請碼難求,變成眾聲喧騰的娛樂場。雪倫觀察了Clubhouse的七類人,不知道你屬於哪一種呢?
一、哇,好多有趣的朋友!
這類人通常屬於「外向型」性格,換句話說,與獨處相比,和朋友相聚聊天,他們更容易從中獲得正能量。這樣的用戶自然而然喜歡去各房間串門子,刷刷存在感,樂意舉手聊天,貢獻意見。有時候,比起聽到什麼內容(當然也很重要),他們更在意「群聚在一起happy的感覺」。
「我覺得這個平台既可以讓我找到同溫層,又能聽到不同觀點。」在字節跳動(抖音母公司)高壓快節奏的工作模式下,Cheer加入「字節與心臟只有一個能跳動!」(幽自己公司一默),常常在焦頭爛耳加班之際得到詼諧的共鳴與紓壓。來自不同人的觀點,在在打破她以前的思維,帶給她新的思路。
加入你有共鳴的圈圈,享受與夥伴的相聚,但是也打開聆聽的耳朵,你有機會聽見很多意想不到的聲音!
二、做個節目吧!
這類人屬於「內容創作者」。內容人喜歡寫作、攝影、拍片、分享,他們享受製作內容的過程。喜歡研究有哪些富有創意的方式,能呈現這個新型的「社交音頻」。他們願意花時間設計節目,情感上無法接受「純瞎聊」。
舉例來說,主播路怡珍在Clubhouse主持晨間華語新聞,每天討論三個新聞重點,結合現場不同領域的來賓舉手表達對於時事議題的觀點,讓身處不同國家的華人有一個時事討論空間,「我相當樂見這種嶄新的新聞呈現形式」瀚草影視總經理Phil Tang在《商業周刊》Clubhouse上表達他對節目模式的關注,就是典型內容人的邏輯。
喜歡內容的人,很適合提供各種知識服務。最近連藝人網紅也轉戰Clubhouse,像曾保儀、徐如芸、光良等資深藝人,聯合開啟談話性節目,直接陪談聊心事。
雪倫和K哥也把《跨國商業人士 沒告訴你的事》帶到了Clubhouse,每週暢聊國際職場那些事,擴展你的國際觀,幫助你成為嶄露頭角的跨國工作者。很歡迎關注喔!
三、來一場實驗型創作!
這類人也是內容創作者,但我把他們稱為「藝術家」。他們更重視使用音頻社交平台,能帶來什麼樣的可能性?他們通常腦洞大開,與其理性論述,他們可能很無厘頭,有時候所經營的更是一種「氣氛」、「感受」、「體驗」。藝術家善於把自己經歷到的美好、幽默、感動, 運用不同的方式像作品一樣呈現出來。

舉例來說,音樂節目主持人馬世芳,他的Clubhouse在無聲的安靜中,只有自己敲琴的鍵盤聲響。另一個Clubhouse則有如「讀詩社」,每人輪流即興式的讀一句詩,完成一支集體創作的作品。皮卡丘社群,對我來說也像一種Kuso的另類藝術。在美國,還有演員在Clubhouse表演即興劇。
四、解決我的棘手問題
Clubhouse能集思廣義,不失為腦力激盪、尋求答案、探索趨勢的好方式。這當然很適合「務實型」的人。
如果你需要完成一份報告,蒐集各方觀點,Clubhouse或許是幫助你找答案的新方法。像我自己經常書寫國際職場的議題,在各國「房間」一次就接觸到各地的跨國工作者,聽見許多有趣的ideas。
我發現Clubhouse對記者真是一大福音,以前你要費心聯絡,打電話,丟訊息約訪,現在App一打開,找各方專家到「房間」討論一圈,許多精采觀點就出來了,這在以前簡直不可能。缺乏相關人脈時,還能透過「其他房間」,輕易找到關鍵的專家。真心感覺記者不能沒有Clubhouse。
其實,各種領域都能在「房間」裡交流專業知識。像XChange舉辦「海內外KOL紅什麼?」邀請不同國家產業人士分享網紅經濟背後的運作,揭開產業的神祕面紗,讓許多對自媒體感興趣的聽眾能一探究竟。又比如,我有朋友用英文開了一個「區塊鏈的房間」,結果一群大神專家都湧入房間交流意見,他完全始料未及。
除了尋找知識性的解答,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生活化的疑難解答。雪倫也腦洞大開一下: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出現「Ptt的變化型」?由當事人發起「新手爸爸怎麼辦」、「分手了好傷心怎麼辦」,直接開一個「房間」,讓路過者自願進來為自己救援?!
五、搞點什麼事吧
這就是所謂的社群人,通常也是「外向型」人格。他們喜歡建立平台,透過彼此串連,發揮更大的影響力。他們經常是典型的「活動人」,具有領袖特質,喜歡組織資源,搞點什麼有趣的事情。

這類人善於連結關係,經常思考如何把這些資源最大化地運用起來。當他們從既有的社群平台轉到Clubhouse上的時候,這些社群人會思考,這個平台可以怎麼玩起來,產生最大的效果?
舉例來說,我一位典型社群人的朋友,一加入Clubhouse時,立刻將自己所有拿到邀請碼的朋友拉入微信群,互通有無,彼此支持。當然每個社群人的作法不一,但思路大致是資源整合、「搞些好玩的事」。
六、商業投資人:怎麼能錯過賺錢機會!
投資人深諳金錢運作之道,頭腦精明,手段靈活。Clubhouse在美國最初的運作,就選在創投圈。「房間」裡,有遊說自己商業點子的創業家,資金方,顧問公司。後來連美國億萬富翁Cardone也參與在房地產的各個房間,擴展房地產投資者的人脈。
有趣的是,他們甚至在Clubhouse上錄製了第二季的《富豪谷底求翻身》實境秀,吸引1000多人加入圍觀。
七、這是我的場子!
這類人可能想要發聲很久了,他們很有點子,但一直沒有找到適合的表達方式。他們可能不是文字型、影片型的人,沒那麼享受專注地製作內容。他們通常思考跳躍,更喜歡「用聊的」,來把他們腦袋的寶藏淘出來。
還有些人平時工作就太過忙碌,Clubhouse上,只要找幾個業內朋友聊聊,一面疏理產業趨勢,一面就把理念傳達出來,時間與心力的門檻都很低,甚至穿著睡衣就能「做節目」。
智能咖啡機iDrip創辦人葉建瀚就表示,自己不是那種適合一個人做Podcast的人。而有些Podcast、Youtube做的很好的人,不一定會適合Clubhouse這種媒介。因為它更具備臨場性,更需要即興力。身為創業家,有了Clubouse之後,他找到了一個簡單不費力方式,「我們四個人固定每週聊一次,沒有壓力,又能聊出精采的內容。」
你可能發現,自己身上不只一種特質,原來Clubhouse還有這麼多種玩法。不知道你還有觀察到什麼其他玩法嗎?歡迎留言來交流。